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

房山医院:以优势学科特色引领中西医创新发展

来源:改革网作者:明慧时间:2024-11-14

中国发展改革报、改革网 记者明慧报道

今年9月份,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余艳红在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成效时提出,下一步,我国中医药发展将聚焦“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进一步全面深化中医药改革,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此前不久在深圳召开的“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与会人士也认为,当前我国中医医院普遍存在“中医药治病的特色优势尚不突出,中医药发展缺乏强劲的创新驱动”等问题。

此前记者了解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近年来在“强化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引领医院中西医创新发展”方面,亮点多多,令人瞩目,为解决当前中医药领域普遍存在的“中医药治病的特色优势不突出、中医药发展缺乏强劲的创新驱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不能互相促进”等问题,在秉持红色初心、坚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做出了诸多具有行业示范意义的创新探索工作。

2024年11月7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发展改革报》等近20家媒体记者组成的“中央媒体医院行”采访调研团,针对上述问题,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以下简称“房山医院”)做了深入采访。

强化重点学科建设,创建校地合作办院典范

“我想先向各位记者朋友报告一个好消息,前不久的5月份,我们医院的肾病科、内分泌科凭借鲜明的中医特色、突出的临床疗效、深厚的学术底蕴,成功入选了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这使我们医院在‘国字号专科’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更是我院在推进重点学科建设中,取得的又一项新成就。”在11月7日下午举行的采访调研座谈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院长孙鲁英在介绍医院情况时说。

孙鲁英院长在座谈会上介绍医院发展情况

孙鲁英院长接着介绍说,“从2018年6月开始,我们医院就实施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模式。医疗机构的‘校地共建’模式,是高校与地方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方式、实现互惠双赢的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是高校与地方在追求各自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战略性尝试;近几年来,我们医院在‘校地共建’模式下,在保持医院功能和服务性质不变、行政隶属和资产归属不变的基础上,参照高校附属医院标准进行学科建设,各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升,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成为校地合作办院的典范。”

她进一步介绍说:“以2022年获批‘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单位’为标志,我们医院由此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医院以重点专科建设为龙头,全力推动全院学术创新,在国家层面和北京市内,形成了独属于我们的品牌效应;与此同时,我们的重点专科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近几年我们医院连续获得了多项跨越性的发展成就:2022年年底,我们的肾病科、心血管病科入选了北京市首批赶超类‘十四五’中医药重点专科;2024年脾胃病科、内分泌科入选北京市第二批并超类‘十四五’中医药重点专科,肺病科、风湿科入选北京市第二批赶超类‘十四五’中医药重点专科。今年,我们医院的康复科又入选了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科室建设项目。我们医院的脾胃病科还牵头成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胰腺炎专病联盟。今年的学科建设成绩斐然,还有刚才介绍过的肾病科、内分泌科入选了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

孙鲁英向记者介绍肾病科室发展情况

据了解,作为我国著名的中医肾病专家,孙鲁英还担任着北京中医药大学肾病研究所副所长。在肩负紧张、繁忙的医院管理事务的同时,孙鲁英还亲自挂帅医院肾病科的学科带头人,足见其对医院重点科室发展的重视程度。

在医院肾病科采访时,该科的负责人介绍说,肾病科还在2023年荣获了“首都中医药榜样科室”;2024年获批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一证一品专科特色病房建设”项目。房山医院依托国家级重点专科肾病科成立了“慢性肾脏病全程管理中心”;同时,肾病科以慢性肾脏病中西医一体化诊疗为专科特色,紧抓科室的内涵建设,结合区域发病特点,在治疗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膜性肾病等优势病种方面,运用中药汤剂、膏方、丸散剂结合中医非药物治法,多靶点治疗,形成了“未病先防、明确诊断、中西汇通、标本兼顾”为核心的预防、临床、科研、教学一体化诊疗管理模式。肾病科研制的三黄益肾颗粒,不但是医院首个院内制剂,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医疗机构制剂备案。

记者在该院的内分泌科采访时看到,这是一个特别能够体现中医药守正创新发展特色的科室,以橘黄色和白色为主基调的标准化医疗环境,给人一种温馨的、安静的心理抚慰,彰显着与传统中医医院环境截然不同的格调。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房山分中心

孙鲁英介绍说:“我们医院在‘中西医并重’的国家战略指导下,依托国家级重点专科内分泌科,于2021年引进了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房山分中心(MMC)。我们将中医的‘医针药结合’融入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中西医结合的慢病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了中西医结合MMC‘一站式’全程管理模式。当前,我们在标准化的智能管理基础上,融合中医四诊仪客观采集患者症状、舌象、面色、脉象等数据,初步建立了中西并重的MMC管理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院内院外多中心共享的多重获益的诊疗模式。”

MMC的负责人在现场介绍说:“我们的MMC‘一站式’全程管理模式,是在孙院长的带领下,于2021年引进的。从此我们真正开始了中西医结合管理模式的探索。通过这些年的积累,我们以中医经典与现代临床相结合为特色,以中西医结合为基础,以区域上下联动为方式,我们形成了中西结合检体诊断标准作业程序,形成了在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糖尿病并发症期的全程管理模式,建立了病人分层管理机制。在甲状腺、骨质疏松、痛风、减重代谢等内分泌疾病领域,建立了规范、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孙鲁英在采访中还表示:“在中医创新发展层面,我们的内分泌科根植学科基础、聚焦学科前沿,将中医的‘整体观’与‘治未病’思想运用到糖尿病诊疗工作中,将特色疗法融入中西医结合MMC糖尿病管理模式,以期有效防控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以促进中医药发展水平,提升中医慢病管理能力,致力于建设‘医、教、研、防’四位一体的中西医结合内分泌医疗中心。”

创新的前提是守正,中医院必须姓“中”

作为三甲中医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房山医院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在注重创新的同时,更鲜明地保持了中医药自身的特色。孙鲁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守正创新的前提是‘守正’。我们医院在努力开拓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中医现代化、数字化等新领域的同时,一直没有忘记保持‘中医本色’。我们一直坚持中医为本,注重内涵提升,坚持走中医特色的发展之路,坚持中医院必须姓‘中’的发展理念。”

在走访科室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的中医学术底蕴深厚,不但拥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首都国医名师”韩臣子,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郭书文,北京市名中医张红等国家级及市级知名中医专家,还传承了全国名中医张炳厚、河南邵氏针灸流派等多位名医大家,建成多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工作站等的特色传承格局。

孙鲁英在座谈会上谈到医院的中医特色时表示:“在‘中医为本、内涵提升’方面,我们近些年下了大力气。内涵提升,我们走的是中医特色发展之路。除了刚才着重介绍的肾病科和内分泌科等中医的经典病房之外,我们还重点优化了中药治疗常见病及疑难危重症临床路径77种,优化了治疗方案83种、中医治疗技术66种。我们研发的‘耳穴综合疗法’入选了北京市基层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在西药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仍然坚持丰富发展中药的剂型和治疗手段,并在中药汤剂的基础上,丰富了水丸、蜜丸、散剂、膏方等多种剂型,在临床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孙鲁英继续说:“我们医院还组建了北京市尘肺病康复站,建立了中医肺病康复研究中心。之所以发展这个有特色的专科,是因为过去房山区的煤矿比较多,还有石材厂、石灰厂等扬尘比较厉害的企业。过去大量的一线工人存在尘肺问题,所以我们才因事制宜,创建了尘肺康复系统,这个中医康复研究中心具有明确的专科发展方向。”

孙鲁英还表示:“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所以,我们从患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同时,我们还开设了中医特色的护理门诊,开展了中药膏摩、水罐疗法、温灸刮痧等17项专项技术。这些技术在临床上不但得到了拓展和创新,还一直由医院坚持作为特色传统诊治项目大力发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群众也特别认可。近些年来,我们陆续设立了中医特色门诊如毛发门诊、护理门诊、痛风门诊、面瘫门诊等37个;其中的毛发门诊的门诊量比去年增长了300%。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对个人形象越来越在意,所以毛发门诊这一块开展效果就越来越好……”

介绍完医院的中医特色之后,孙鲁英表示:“中医医院如果没有中医特色,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不能称之为中医医院;但是,中医医院如果机械地抱着‘传统’的老招牌故步自封,在当今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大趋势下,无异于慢性自杀。所以,中医院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与现代科技、与西医结合等的问题上,既保持中医的根本,又融入‘守正创新’的现代化大潮,这是我们医院必须认真面对的严肃课题。”

传统的中医水罐疗法

谈到中医传承和人才培养时孙鲁英介绍说,近些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选送青年医师到美国梅奥诊所临床流行病学中心进行研修,还能在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中,对基层小名医、基层技术人员、农村中医药保健人员、西医类别人员,开展逐层递进式人才培养。同时,医院作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还承接了海南省、雄安新区等地医生的在院规培工作,也承担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港澳台班和国际班的本科教育,独立招收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极具创新性地建立了“四级联动”的中医传承“房山模式”。

孙鲁英表示:“人才是中医传承的根本。当前,我们中医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因此,我们医院从高到低,由纵到横,注重大格局、全方位的人才发展战略,争取以一家中医医疗机构的能量,为我们中医人才培养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红色流动医院,让我们记住出发的地方

采访当天,当记者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总院行政楼前,看到了一个以“红色”为主基调的图文展览。走近去仔细阅读,才发现长长的一大溜展板上,展现的是一个名叫“红色流动医院”的院设机构的发展历史。

边远地区的“流动医院”“流动药房”之类的创举,记者见过的、听过的已有不少,但“红色流动医院”还鲜有耳闻。据红色流动医院的负责人介绍:“我们的‘红色流动医院’成立于2007年,最初叫‘中医专家巡回医疗队’,2009年,医院投资百余万元改装了两辆大客车,把中医专家巡回医疗队升格成了‘中医流动医院’。两辆改装后的大客车,一辆作为检查车,内配常规化验、彩超、心电图等功能检查;另一辆作为药房车,配备了300多种中药饮片,250多种中成药,基本上可以满足山区群众用药需求。为丰富诊疗内涵,从各科室抽调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专家30余名定期轮换巡诊。2017年,我们开始创建‘红色流动医院’品牌。历经17年的发展,职能在持续地更新和完善。现在已经涵盖了中医药基层诊疗、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人才培养以及拓展服务等综合职能。”

尹泉进一步介绍说:“刚开始,我们从几位专家、一个药箱,徒步走进山区农村义诊开始,寒来暑往,风雨兼程,一直坚持到现在。至今已经坚持基层巡诊1940多天,诊断治疗近20万人次,发放健康宣传材料近50万份,通过合作医疗报销253多万元,为群众节省交通支出近两千万元。”

孙鲁英院长向记者介绍医院科室发展情况

在座谈会上提及红色流动医院,孙鲁英表示:“‘红色流动医院’在担负乡村巡诊、送医上门的基本职能的同时,还肩负着‘北京名中医身边工程’、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中医药健康大讲堂,以及房山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红色流动医院’本着易懂、易学、易会、易用的原则,遴选一些适合基层开展的理论内容和适用于基层的适宜技术,面向乡村医生等基层医务人员开展培训工作。”

孙鲁英继续介绍说:“这些年来,我们‘红色流动医院’先锋队的成功的运营模式,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亲临调研、指导,并纷纷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2020年9月,受中华中医药学会邀请,‘红色流动医院’先锋队组织由15人组成的专家团队,赴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薛家庄村,跨省域开展了医疗扶贫工程;2021年,‘红色流动医院’先锋队党建品牌被认定为首批区级基层党建品牌。”

孙鲁英感慨地说:“当前,虽然随着基础建设、道路交通、生活水平等的飞速发展,房山边远山区的群众看病就医也越来越方便了。‘红色流动医院’仍然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认为,‘红色流动医院’彰显的是‘医疗卫生工作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精神。‘为人民服务’是我党各项工作的根本宗旨,中医药工作也是一样。我们的事业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出发的地方;而‘红色流动医院’的最宝贵的价值,就是能够让我们永远记住出发的地方,让我们永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谈及医院以后的发展,孙鲁英表示:“我们医院目前有一个总院区,3个分院区。其中的新院区工程于2023年3月开工建设,今年8月,主体结构已经封顶。新院区的位置得天独厚,距离北京中医药大学主校区仅3公里。我们医院全院上下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全院职工对医院的发展都寄予厚望。未来,我们将以党建为引领,立足房山,辐射京、冀、安、晋,在新形势、新医改、新需求的驱动下,恪守红色初心,拓展服务方式,全力建设经典与现代相结合,医教研全面发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中医院。”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