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时间:2024-11-14
□本报记者张守营
“2024年前三个季度,全球电影业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多变的市场动态,既有亮点闪现,也面临诸多挑战。”近日,青岛电影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发布了《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从9月的票房低谷到第三季度的回暖,再到各区域市场的差异化表现,全球电影业正努力在变革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9月全球影院票房低迷,但整个三季度票房回暖
2024年9月,全球影院票房仅为18亿美元,这一数据较2023年9月的19.5亿美元下降了6%,但与2022年同期的13.4亿美元相比,则实现了34%的增长。尽管与疫情前三年(2017~2019年)9月平均23.7亿美元的水平相比仍下降了24%,但这一降幅较之前已有所收窄,显示出全球影院市场正在逐步恢复。
尽管9月表现不佳,但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影院票房却达到85亿美元,成为十年来第三好的季度成绩,也是本年度最佳表现。这一成绩凸显了影院市场在暑期档等重要时间节点的强劲表现。然而,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一成绩仍有所下滑,表明市场尚未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影院票房累计达到232亿美元,较疫情前三年(2017~2019年)平均水平(296亿美元)下降了21%。尽管如此,与2023年同期(265亿美元)相比,降幅已从上半年的-25%收窄至-12%,显示出市场正在逐步回暖。报告分析,这一回暖趋势并未完全消除市场的担忧,尤其是与疫情前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区域市场表现各异,北美与中国市场均面临挑战
报告指出,北美、中国、其他地区影院市场在前三季度均面临票房下滑的挑战,北美票房相比疫情前三年(2017~2019年)平均水平减少25%,中国市场减少23%,其他地区下降19%。尽管如此,头部电影公司依然保持市场影响力,而观众的口味呈现多样化趋势。
北美市场:前三季度北美票房为64亿美元,较疫情前三年(2017~2019年)平均水平减少22亿美元(或25%)。迪士尼(20.3%)、环球影业(19.4%)、华纳兄弟(17.3%)成为前三大发行商,显示出头部公司的市场影响力。动作片(32.4%)、冒险片(22.6%)、喜剧片(12.2%)是最受欢迎的类型,反映了观众对娱乐性和轻松观影体验的需求。
中国市场:前三季度中国票房为49亿美元或347.6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3.7%,较2021~2023年同期平均值(353.71亿元人民币)减少1.7%。中国影院市场在前三个季度中经历了较大波动,尤其是6月、8月、9月票房明显低于往年。票房冠军及前三甲影片(《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抓娃娃》)的票房贡献均不如往年,而重口味影片(《默杀》《异形:夺命舰》《周处除三害》《死侍与金刚狼》等)成为新的话题焦点,显示出观众口味的多样化。
其他地区:前三季度票房为120亿美元,较疫情前三年(2017~2019年)平均水平下降19%。这些地区的市场表现同样受到全球经济低迷、观影习惯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2024年全球票房前四名影片与北美票房前四名完全一致,显示出美国电影在全球市场的强大影响力。同时,在全球票房前十中,有三部国产片和三部动画片,《死侍与金刚狼》作为动画特效大片备受瞩目。这些数据表明,尽管全球市场面临诸多挑战,但高质量的作品仍能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优异的票房成绩。
全球票房下滑原因剖析:多重因素共同作用
报告主编、青岛电影学院教授牛兴侦认为,2024年前三个季度全球票房下滑是由好莱坞罢工、市场供应受限、全球经济低迷、观影习惯变化以及电影质量与宣传问题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好莱坞罢工影响:2023年的编剧和演员罢工导致大量电影项目推迟,影响了新片的供应和票房吸引力。这一事件对北美及全球票房产生了深远影响。
市场供应受限:电影制作公司资金不足和创意匮乏导致新片推出减少,观众选择受限。这一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成为制约票房增长的重要因素。
全球经济低迷:居民收入减少导致电影消费能力下降,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这一经济压力对全球电影市场产生了广泛影响。
观影习惯变化:流媒体服务的普及让观众更倾向于在家观看电影,影响了影院观影需求。这一变化尤其在年轻一代中更为明显,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流媒体平台观看电影。
电影质量与宣传问题:部分电影质量不高、缺乏艺术性和观赏性,导致观众不愿购票。同时,市场宣传不足也让观众对电影缺乏了解。此外,观众对明星的依赖减弱,票房不再只靠明星效应。
面对诸多挑战,全球电影业正在积极探索多元化和创新之路。从内容创作到发行渠道,再到观众体验,电影产业正在不断寻求新的突破点。例如,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新兴市场、利用新技术提升观影体验等。这些努力有望为电影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推动其在未来实现更加稳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