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稿件作者:时间:2024-11-01
扩展绿色供应链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改革网讯 记者薛秀红报道 近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在北京发布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和供应链气候行动CATI指数年度报告,显示中外领跑企业绿色采购要求,已推动供应链排放下降,但应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挑战,还须更多行业龙头加强与上游供应链协同减排。
2024年度CITI和CATI指数评价覆盖23个行业的780家中外企业,Inditex、阿迪达斯、Levi Strauss & Co.、耐克和彪马领跑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阿迪达斯、富士康、彪马、立讯精密和苹果分列供应链气候行动CATI指数前5名。戴尔、Primark、思科等品牌也进入两个指数的前10名。
在大中华区企业中,鹏鼎控股、安踏体育、华为、联想集团、李宁、隆基绿能、维他奶、科森科技、吉利汽车、恒隆地产、华硕等也跻身第一方阵。
这是IPE连续11年发布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年度报告,也是连续7年开展供应链气候行动指数年度评价。2014年,IPE首次发布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并连续10年开展评价,见证多方合力推动在华供应链减排,为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做出贡献。
2024年度CITI评价显示,更多中外企业将环境管理向供应链上游拓展,激励供应商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降低环境影响和碳足迹。一批行业核心供应商,包括富士康、立讯精密、鹏鼎控股、科森科技、舍弗勒、申洲国际、德司达、利丰、晶苑国际,建立足以比肩领跑品牌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带动自身产业链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为评价企业应对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三重地球危机”的表现,IPE在本期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管控、塑料污染治理等指标,并计划逐步细化和扩展。
本期评价显示,七成企业披露了化学品使用、水资源或其他自然资源使用、污染物排放、包装与塑料使用等信息;其中一些领先企业将数据披露的范围拓展至价值链,并公开承诺减少水资源消耗、预防和减少废弃物产生、回收利用废弃物、降低原生塑料用量等。
面对严峻的气候形势,中外企业气候行动提速,公开披露气候承诺、组织及产品碳足迹、全价值链气候目标的企业数量显著增加。其中,披露范围1&2(自身运营)和范围3(价值链)温室气体排放的企业数量较2023年评价期分别同比增长13%和15%。包括光伏、新能源车、锂电池“新三样”在内的20个行业的127家企业测算并披露其主要产品的碳足迹数据。
在中外品牌的推动下,890家供应商设定绝对减排目标,同比增长37.6%,承诺减排量总计约64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超过2023年承诺减排量的2倍,显示出更多供应商在链主企业的带动下提升温室气体减排雄心。
在这个评价期内,气候科学家发出清晰警报,更多事关地球家园的边界(planetary boundaries)正面临被突破风险。评价报告建议企业增强紧迫感,借鉴领跑企业的最佳实践,加强环境信息和碳数据披露,激励和带动供应链减排。报告同时建议企业关注自身和供应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毒化学品和新污染物管控、塑料污染治理等方面的表现,将上述议题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
评价报告还建议,社会各界更多关注企业绿色供应链表现,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基于数据开展科学评价,构建约束激励机制,压实各行业龙头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责任,以技术创新、数字科技和绿色金融赋能供应商绿色低碳转型,共同建设环境和气候友好、生态可持续的全球供应链,合力保护地球家园。
据悉,本次论坛由IPE与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德国)北京代表处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