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天津津南区扎实推进科教产融合发展

来源:​改革网作者:马佶 李静雅 朱波时间:2024-10-30

改革网讯 马佶 李静雅 记者朱波报道10月29日上午,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牢记嘱托善作善成”津南区专场新闻发布会。津南区区长杨灏、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冬凯、津南区工信局局长詹珽、津南区科技局副局长李秀英、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付强介绍津南区扎实推进科教产融合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所关心的问题。

杨灏指出,近年来,津南区坚持以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为引领,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坚持打好用好“科教”好牌,高标准建设天开津南园,扎实推进科教产融合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取得积极成效。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1.2%,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8.6%。

坚持高效能运营,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聚焦创新机制优化,持续深化海河教育园、天开津南园、津南经开区“三位一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领导小组+管委会+平台公司”管理模式,推动“科技+人才+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聚焦创新载体建设,高效运营天开智慧小镇开物园,力争2025年底入驻科技型企业100家。加快建设天开智慧小镇天工园,实现“研发、生活、制造”一体化落地实施。提升大学科技园等载体运营效能,实施天开津南园北部片区城市更新,落地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聚焦创新主体引育,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扶持4家潜力企业上市,天开津南园自开园以来引进科技型企业445家。

坚持高起点谋划,着力推进产业创新。加快盘活存量,持续优化生产力地图和智慧管理平台,积极导入先进制造研发、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等产业资源。前三季度,盘活存量资源93处、127万平方米,预计新增投资9.2亿元、产值营收31.37亿元,全年力争盘活存量资源148万平方米。加快培育增量,聚焦“369”重点产业链精准招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目前链上企业已达2600余家,拥有国家级和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57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12家、单项冠军企业8家。加快提升质量,做大做强海河集成电路设备、智慧家电、精密仪器3个市级产业主题园区,华海清科“集成电路化学机械抛光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成为中国企业首个“可持续灯塔工厂”,吸引180余家链上企业聚集发展,预计2024年总体产值达到110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

坚持高水平培养,着力推进人才引聚。在引才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全国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城市和青年发展型城市优势资源,实施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计划,目前打造市级留创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14家。加快建设天开海归小镇,引进一批创新创业项目及优秀人才。在育才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等研究生实践基地作用,目前引进25名博士生走进重点企业开展岗位实践。深入实施“海河工匠”和“工匠涵养”创新工程,目前打造企业培训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61家,累计培育中华技能大奖、“海河工匠”、技术能手98人。在留才上下功夫,大力实施“海河英才”计划,累计吸引2.7万名人才落户津南。深入落实人才政策“津南十条”等支持举措,为留津人才提供职称评审、购房租房、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全方位服务保障,全面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

坚持高站位统筹,着力推进生态优化。持续优化政务环境,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要素市场化配置,大力推行“拿地即开工”等制度,审批时间从原来至少一个月压缩至1天。做实做强天开津南园政务服务中心等机构,整合89家小试中试、检验检测等科研服务机构,筹建全区功能性要素平台,打造“产业医院”。持续优化市场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基金投资引导作用,目前投入49.93亿元组建16只科创基金,向92家科创企业投资17.74亿元。深入实施“揭榜挂帅”工作机制,继续发布机会清单,推出“揭榜贷”等科技金融产品,目前发布重大技术需求榜单68项,促成企业转化落地16家。用好国家级会展中心,举办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促进科技创新与会展经济融合发展。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完善“1+X”政策体系,落实天开2.0版专项支持政策,设立天开津南园发展专项资金,满足创新创业人才落户购房、教育就业、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等多元需求。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