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

宁波奉化创新“海洋伙伴”环保舱模式提升生态治理水平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4-10-30

□ 俞彦妮 江夏薇

针对海洋垃圾收集难度大、回收利用率低等问题,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推出“海洋伙伴”环保舱治理模式,构建回收减量、智能监管、增值利用一体融合机制,有效提升海洋环境质量,今年以来通过海废垃圾回收减碳排放1200吨标准煤,同比减少40%。

构建循环型治理体系,实现垃圾由“入海”变“入舱”

完善“舱储”设施。坚持“定点回收+驻点处置”,以“海洋伙伴”环保舱为智能处理中台,构建“1+2+N”海废垃圾回收矩阵,设置栖凤村和桐照村2个智能回收处置站,在周边渔村投放兼具回收海废垃圾功能的特制垃圾桶,铺设形成覆盖所有渔区镇(街道)的回收矩阵。自布点以来,已回收垃圾1300余吨,实现惠渔惠农150余万元。

畅通“舱运”渠道。“海洋伙伴”环保舱配置海废垃圾处理中台,一体融合“分拣+转运”,兼具垃圾分拣和废油处理功能。自主研发“无人式交互+自动化处理”技术,将垃圾进行分类收储、清洗净化、减容打包等预处理。在油污处理系统中,废油水经过自动化处理后,可分解成标准废水和油污。根据转运量智能调度运输车辆,将海废垃圾运输至处置再生企业。经过预处理后,垃圾体积缩小约80%,运输成本降低80%。

实现“舱物”再生。通过塑料回收再生技术,海洋垃圾经历熔融、拉丝、切粒等数道工序后变成再生塑料粒子,可用于生产符合国际生态环保理念的包装材料、工业制造、服装家纺等领域,能获得比普通塑料产品溢价50%以上的经济效益,实现废弃塑料高值化利用。回收塑料已生产商品50余万件,后端产值预计超1000万元。

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垃圾由“人防”变“智控”

海洋污染源头可控。智能归集“浙里惠渔”等平台数据,实现海上渔船精准定位,开发海上回收系统,在线接收海上渔船海废垃圾数字订单,根据渔船位置和物品信息,智能调度专用回收船进行回收,实现渔船返航垃圾前置回收,有效防控源头污染。今年1月至10月累计接受海上订单100余件,回收海废垃圾50多吨。

海漂垃圾轨迹可测。整合近海高塔高空光电视频监控资源,搭建海漂垃圾预测系统,有效辐射海岸线53.7公里和近岸海域约49.6平方公里,结合天气预报模型、海洋数值预报模型进行分析,精准计算入海垃圾未来12个小时的漂移路径和岸滩垃圾的分布情况,从“追”垃圾变“等”垃圾,有效提升近岸垃圾清理效率。

海废利用全程可溯。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在“原料获取、产品制造、产品运输、产品使用、回收处理”海洋塑料回收全流程植入“碳标签”,对终端产品进行赋码,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视化追溯,打造循环永续产业生态。目前,已有200余家企业参与海洋塑料“从海上到货架”可视化追溯。

构建伙伴式保护体系,实现垃圾由“生产”变“生态”

推行“绿色税”优惠政策。发挥“绿色税制”杠杆作用,依托税收“大数据+”,落实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对重点海废处理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帮助企业算清“税收账”和“生态账”,引领企业实现税收红利和环境红利的相互转化。

推行“碳积分”激励制度。推出“碳积分”普惠平台,将不同海废垃圾按重量赋分,渔民获得的“碳积分”可在自助机上选购商品,包括兑换挎包、储物箱、电动牙刷等海洋废弃塑料循环再生品,不断激励更多人群加入环保行列。今年以来,平台累计生成积分100余万分,兑换商品价值超10万元。

推行“海卫士”保护行动。吸收渔民、律师、党政干部、企业家等社会各界力量,组建“蓝海卫士”清理志愿队,定期开展“海上环卫”行动、“海漂垃圾专项清理周”等活动。在海边村镇利用村民议事长廊、文化礼堂等活动场所,建立环保红黑榜,选树宣传环保典型村民事迹,引导渔民增强海洋环保意识。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