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时间:2024-10-21
□ 本报评论员 王春华
近期,房地产增量政策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又稳又准,为市场止跌回稳增加了更多“确定性”。
9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为未来房地产走势定调。9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在国新办发布平台上,部委层面陆续推出房地产增量政策。应该说,本轮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在力度和节奏上呈现出一波一波脉冲式释放,市场止跌回稳的“确定性”明显增加。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住房是居民重要的家庭资产。稳房地产就是稳经济,也是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举措。
自9月24日开始陆续推出的房地产增量政策,看似波澜不惊,但提出的多项措施足够有力,各部门的态度足够鲜明,针对性强、改革含量高,给市场的想象空间是有实质性支撑的。
房地产增量政策,瞄准供求关系失衡这个主要矛盾,对商品房建设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开启了调控新周期。
具体来看,近期几个关键部署,都在市场关切和期待的“点”上。10月17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住建部部长倪虹的概括是:“4+4+2”,即“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两个增加”是本次发布会推出的最新增量政策。
首先,“四个取消”。主要是取消限购、取消限售、取消限价、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
“四个取消”,在本质上是“市场归市场”。随着各地自主决策、因城施策,楼市限制措施全面退场,目前限购地区仅剩京沪深及海南部分城市。关于“预售制”是否取消,由于牵涉多方、情况复杂,发布会上并未提及。
其次,“四个降低”。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降低首付比例,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降低“卖旧买新”换购住房税费负担。这些举措,主要目标是降低居民购房成本,减轻还贷压力。
再次,“两个增加”。一是,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二是,年底前,将“白名单”项目的信贷规模增加到4万亿元。
这意味着,新一轮货币化“棚改”即将开启。上次货币化棚改始于2014年,之后的房地产走势大家记忆犹新。这次货币化“棚改”,从数量上看,起步是100万套。会上的措辞是“加大支持力度”“抓紧干提前干”“如果做得好,还可以再增加”。
其实,城中村改造的话题,有关部门去年就已经提出,但截至目前具体货币化安置的标准尚未明确。当前,货币化安置的方式主要是发放现金和房票。按目前各地推进的情况,发房票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拿房票购置新房,更符合“消化存量、优化增量”的思路。此外,与上一次棚改主要是针对三四线城市不同,本轮主要利好的是一二线城市。
关于“白名单”项目信贷扩至4万亿元,主要目的就是“保交楼”。“将所有房地产合格项目都纳入‘白名单’,应进尽进、应贷尽贷。”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表态,“银行可将全部贷款提前发放给房企项目资金监管账户。”至此,“保交楼”有了资金的“硬核”支持,广大购房者利益将得到更好保障。
从时间线梳理近期房地产增量政策:央行降息、降准,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系统性综合措施;财政部提出地方政府可以直接下场收房;住建部负责住房建设和政策推出、落实;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确保贷款资金到位;自然资源部保障土地收储供应……显然,各部门联手,房地产增量政策正在有序加力推出、落实。房产占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超七成,国家下决心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老百姓心里踏实了很多。
直面问题、拿出办法、狠抓落实,这不只是房地产增量政策独有的推进模式。综观全局,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核心,就是要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把握问题导向,就把握住了这一轮宏观调控的基本脉络。
政府与市场共同发力,短期增量政策与深层次改革紧密结合,对“好房子”的需求,对“新模式”的探索,未来房地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明确的方向感增强了信心,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稳健前行。期待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更多“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