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

北京五大河流贯通入海 京津冀协同水保障“加固”

来源:改革网作者:时间:2024-10-21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成静

北京,大国之都、首善之区,却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超大型城市。保护治理好北京的江河湖泊,事关首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近年来,水利部、北京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推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北京五大河流连续4年贯通入海,成为全国河湖复苏的缩影。日前,水利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相关情况。

母亲河复苏行动让北京河湖生机勃勃

“‘鸟中国宝’东方白鹳和水中特别珍稀的桃花水母都在北京多个水域频现。”北京市水务局局长刘斌在发布会上用两种珍稀生物的频现展现了北京河湖生态复苏的情况。

北京河湖复苏是母亲河复苏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介绍,截至今年9月底,88条母亲河(湖)中的79条河流,已有74条河流实现全线贯通的年度目标,5条河流实现增加有水河长和时长的年度目标,9个湖泊有效保障生态水位。在88条母亲河中,北京共有5条,已全部完成年度复苏目标。

具体工作上,刘斌介绍说,北京持续推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实现河流贯通入海,主要开展了两方面工作。

第一,坚持“四水四定”原则,促进人水和谐共生。在以水定城上,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描绘了城市副中心“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蓝图,也就确定了北京市水质改善的目标。在以水定地上,严守建设用地规模底线,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在坚守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基础上,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农业节水,农业用水从2013年的9.1亿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2.5亿立方米。在以水定人上,新版城市总规基于水资源量确定了2300万常住人口总量上限,2014年到2023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6万人,而前一个十年(2004年到2013年),年均增长67万人。这就意味着每年削减水资源消耗增量5000万立方米。在以水定产上,通过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过3200家,实现了工业用新水零增长,工业用水量从2013年的5.1亿立方米下降至2023年的2.8亿立方米。

第二,北京市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一是坚持节水优先,严格实施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双控”。二是坚持空间均衡,科学优化水资源配置。三是坚持系统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立足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取、供、用、排”全链条监管,本地水、外调水、再生水、雨洪水全水源调度,水量、水质、水生态全要素监测。四是坚持两手发力,建立以水量、水质提升为目标的上游跨省市水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上游主动治理、保障生态水量。探索建立本市水生态区域补偿制度,让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受益。

华北地下水超采局面改善,干涸泉域再涌清泉

华北地区曾经因地下水超采而伤痕累累,严重影响首都水安全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近年来,水利部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地下水长期超采局面得到明显改变,一些干涸多年的泉域得到复涌。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于琪洋介绍,2019年和2023年,水利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实施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案,以3年为一个周期,采取强化重点领域节水、严控开发规模和强度、加大水源置换力度、实施河湖地下水回补、严格地下水利用管控等措施,全力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经过多年治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2023年底,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较2018年同期分别回升2.59米和7.06米;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水位回升和稳定面积分别达到88.6%、96.2%。根据2024年最新地下水超采区评价结果,京津冀平原区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较2015年减少2.84万平方公里,减少比例达32.8%;地下水超采量减少50.7亿立方米,减少比例达85.8%;严重超采区面积减少4.82万平方公里,减少98.9%。

“泉域保护治理是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的重要内容。”于琪洋表示,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中,对北京市白浮泉和河北省一亩泉等重点泉域,制定“一泉一策”保护治理方案,调查摸清泉域水文地质条件,明确泉域保护范围,重点围绕“加大补、限制采、探索灌”三个方面开展治理,加强泉域地下水动态监测,不断改善泉域水生态环境。

他介绍,推动泉域保护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北京市陈家庄泉等81处泉眼干涸多年后实现复涌,全市1361个在册泉点中,有水在流的泉达到880个,占比为64.7%。同时,河北省泉域复涌也取得积极成效。1982年断流的河北邢台百泉,自2021年7月以来持续复涌,日均出水量2万立方米,形成水域面积790亩,重现“水涌百穴,甘露争溢”美景。邯郸黑龙洞泉自1987年以来出现多次干涸,经过治理,近年来,黑龙洞泉域持续涌流,泉域日均涌水量稳定在26万立方米左右。

华北地区多条河流恢复生命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我们国家水资源紧缺的区域之一。过去海河流域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问题严重,近年来,水利部采取了生态补水措施,海河流域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

于琪洋介绍,2018年起,水利部会同京津冀三省市人民政府,统筹南水北调引江水、引黄水、引滦水、当地水库水、再生水、雨洪水等各种水源,选择了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这三条河流的重点河段试点实施华北地区河湖生态补水。通过试点不断扩大范围,2019年起,全面启动华北地区河湖生态补水,每年制定印发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实施方案和夏季补水方案,按计划实施补水。到2024年,华北地区河湖生态补水范围从最初的3条试点河流的重点河段扩大到7个水系38条(个)河湖常态化补水,并相机为其他河湖进行补水,截至2024年8月底,累计为华北地区补水390亿立方米。

通过实施生态补水,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滹沱河等华北主要水系先后实现了水流全线贯通。干涸40多年的滹沱河重现碧波,断流干涸26年之久的永定河实现了全年全线有水,白洋淀生态水位保证率达到100%,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实现了全线水流贯通。2023年华北地区补水河流有水河长增加到2722公里,比2018年增加了2倍,形成水面面积779平方公里,增加了1.2倍。补水河道周边10公里范围内浅层地下水水位较治理前2018年同期平均回升了5.32米。重点补水河湖Ⅲ类以上水质类别断面比例达到80%,较补水前上升了28.8个百分点;河湖底栖动物、鱼类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普遍降低。白洋淀水动力与水质持续改善,淀区野生鸟类物种数增加至242种,较补水前增加了36种,“华北明珠”恢复生机。总体来看,华北地区大部分河湖做到了有水、有流动的水、有干净的水,治理区地下水水位总体呈回升态势。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