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明慧时间:2024-09-19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改革网 记者明慧报道
由商务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年服贸会9月16日落下帷幕。在2024年服贸会上,由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节能环保中心主办的首都绿色发展与创新实践展区吸引了众多观众参观咨询。据记者了解,该展区通过沙盘、实物、模型、视频、展板等形式,呈现了北京节能环保中心支撑和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所取得的突出成效与创新实践。
“绿动北京”展示能源绿色转型新成效。据北京节能环保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北京市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转型工作正逐“绿”前行,呈现供需两旺良好态势。在供给侧,陆续建成和投产一批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截至上半年,超1000家企事业单位和3万个家庭安装了光伏发电系统,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较2015年增长101.2%,占总发电装机比重达20.8%,北京市还通过不断扩大绿电来源“朋友圈”,丰富绿电来源,保障绿电供给。在消费侧,上半年北京市绿电消纳较上年同期提高17.9%。上半年市场化绿电交易规模达40.5亿千瓦时,是上年同期的7.5倍。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国家电网未来科学城园区、公交集团自营充电桩等多个典型应用场景已实现全绿电应用。
“城市绿心”呈现绿色低碳转型新典范。一是绿色生态修复是“城市绿心”的突出特点。据了解,“城市绿心”总占地面积约11.2平方千米,始建于1978年东方化工厂原址,东方化工厂退出后,区域生态基础非常薄弱,北京市在2016年启动了该区域的生态治理,通过生态阻隔、生态恢复、动态评估及应急响应“3+1”的绿色生态环境管控体系建设,筑牢生态安全防火墙,如今这里已变身“城市绿肺”——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各类植物多达200余种,已有约60余种野生动物在生态保育核内安家,“城市绿心”已成为城市副中心的“生态名片”。二是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三星标准。三是广泛应用绿色能源。三大文化设施均采用“地源热泵+水蓄能+冷水机组+燃气锅炉”的复合式方案进行供冷和供热。此外,园区内还通过安装屋顶光伏、储能设施,以及打造智慧配电网,试点开展绿电、绿证交易等方式,实现绿色能源的综合利用与推广。由国网北京电力通州供电公司和北投集团联合申报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绿色供用能和碳管理项目”已入选国家能源局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四是大力推广绿色交通。园区内部车辆已全部实现电能替代。还建设一座S2G(站网互动)充电站,配置了V2G充电桩、超充桩、快充桩、交流有序桩、移动充电机器人等多种充电设施,引导新能源车主有序错峰充电,参与电网智能互动,服务市民绿色出行。
“新能源车综合服务”展示光储充换应用新场景。该应用新场景展示了“光伏、储能、充电、换电”一体化综合应用,可为多类新能源车用户提供一站式超充、快充和换电服务,并结合光伏发电、储能设施,大幅提升综合服务新能源车的能力,有效降低运行成本。据介绍,该应用场景已于2023年8月在首都机场能源中心正式投运,规划面积超10000平方米,距离首都机场T3航站楼仅2公里距离、5分钟车程。所设置的160个充电车位和2个换电站,日均可为超3200辆大巴车、物流车、工程车、小客车等新能源车用户提供超充、快充及换电服务。所建设的800千瓦光伏发电设备,年发电量超100万千瓦时,结合配备的400千瓦时/1000千瓦时的储能设施,可有效提升服务能力。
超级液冷充电桩展示10分钟快充90%新突破。在该展区,一款技术领先的超级液冷充电桩前围满了观众。据上述负责人介绍,这款超级液冷充电桩单枪最大输出功率可达600kW,最大输出电流为600A,10分钟可为70kWh标准续航的新能源轿车充电90%,为用户带来“一秒约一公里”近似加油的极致充电体验。其采用液冷散热,可提高充电桩寿命5年以上,配备的15寸高清触摸屏,可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同时,该充电桩占地空间小,主机占地不到2平方米、液冷分机占地不到0.5平方米;稳定性高,设备在线率超99%;充电流程简便,支持NFC刷卡或公众号、小程序、App扫码充电等,并可利用插枪自动识别、自动排期充电和超大功率输出等功能,缩短单一车辆充电时间,提高整体充电体验。
绿色技术体系支撑数据中心绿色化新飞跃。数据中心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节能降碳的重要抓手。在绿色数据中心展示区,由浸没式液冷、智能微模块、数智化管控和一体化电力模块等10项先进技术组成的数据中心绿色技术体系架构图呈现于眼前,该技术体系可有效支撑当前数据中心领域绿色化快速发展。现场展示的智能微模块具有一体化集成、快速部署、节约空间、节能、年均PUE1.11等优点,全浸式相变液冷服务器适用于高功率密度数据中心,具有高效换热能力,PUE最低可达1.04,并可带来全新视觉体验。
“个人碳账本”展示绿色生活新风尚。“北京绿色生活平台”触摸屏更是吸引了很多观众和市民尝试和体验。据介绍,市民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建立自己的碳账本,将绿色交通、绿色餐饮、垃圾分类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减碳量自动记录到“个人碳账本”中,并获得相应的绿色积分激励,还可通过积分消纳渠道,换购美团、饿了么、快电等平台提供的骑行卡、优惠券、代金券等,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措施引导市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创新开展“北京绿色生活季”3年来,已通过“北京绿色生活平台”为670万市民建立了“个人碳账本”,累计带动市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超4亿人次,有效推动了市民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此外,“北京绿色生活季”还助力2023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2024北京CBD国际论坛、2024全国生态日北京宣传活动实现了“碳中和”。
绿色技术展示推广应用新进展。在该展区,绿色技术板块展示了2020年以来,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引导用能单位采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北京市组织开展的创新型绿色技术和节能技术产品推广新进展。截至目前,北京市累计推荐创新型绿色技术142项、节能技术产品244项,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之际,首次发布19个京津冀绿色低碳技术典型案例。其中,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相比传统技术更加环保,能效提升20%以上,该技术应用于北京冬奥速滑馆,所制造冰面温差控制在0.5℃,冰面平整、光滑、温度传导均匀,使其成为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的冬奥速滑场馆;AIoT智能建筑管控技术通过能源管理物联网、设备监测预警等定制化集成子系统,实现数据深度共享和交互,进行能源碳排定额管控、智能诊断和策略优化,服务于建筑能源管理,综合节能率可达15%~20%,该技术在国家体育场使用效果明显;磁悬浮直冷空调利用磁悬浮直流变频技术、制冷剂-风直接换热以及温湿度监控技术,通过全系统智能优化控制,实现设备节能运行,采用多蒸发器并联系统,实现大冷量直膨式蒸发器均匀分液,提高设备能效,相比传统中央空调节电20%以上,该技术在北京地铁得到示范推广应用。
绿色生产展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成果。在绿色生产板块,展示了北京市积极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创新实施“京津冀清洁生产伙伴计划”、推进“总部在京、生产工厂在津冀地区”的重点单位实施清洁生产所取得的新成果。北京市发挥统筹协调和资金优势,积极探索京津冀清洁生产协同创新。2023年底完成北京金隅砂浆在京津冀区域的房山窦店、平谷马坊、河北承德、邯郸馆陶4个生产基地的清洁生产改造,安排补助资金412万元,年节能931.63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2288.05吨,减排颗粒物100.30吨,减排氮氧化物8.92吨;完成北京北陆药业密云工厂、河北沧州工厂2个厂区的清洁生产改造,安排补助资金346万元,年节电27.34万千瓦时,节约蒸汽281.25吨,减排二氧化碳245.30吨,减排化学需氧量11.41吨,减排挥发性有机物2.26吨,减少包装废弃物4.77吨。2023年8月,京津冀区域清洁生产协同审核创新试点项目获得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成为国家第二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中唯一跨区域项目。2024年,京津冀区域清洁生产审核创新项目聚焦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同时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一体化绿色发展,选定医药、能源、印刷、建材4个行业,启动60家试点企业共同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创新区域清洁生产协同审核机制、方法程序、资源共享路径,助力京津冀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绿色合作呈现国际交往新动态。绿色合作板块则重点展示了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在支撑首都绿色高质量发展中所开展的绿色交流合作新动态。通过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绿色发展高级别论坛、“中美地方气候行动高级别活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等活动,宣传推广北京绿色发展创新实践,讲好绿色北京故事。通过推动成立北京市绿色丝绸之路创新服务基地,承办第十六届中拉峰会-绿色经济合作专题对话会、主办“一带一路”青年使者北京绿色行等系列活动,并邀请“一带一路”共建国家100余名在京留学生和600余位研修代表走进北京绿色企业,促进绿色产业交流合作,打造北京绿色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