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解读

全面深化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4-09-09

□侯红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是我国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

新质生产力成为重要推力和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力和支撑。

2023年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升至全球第十,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2022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635.4万人年,连续10年稳居世界第一。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的先进生产工具带来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和拓展,尤其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给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带来极大的提升。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新质生产力在事实上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和支撑。

打破制约新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体制机制藩篱

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性”要求以科技的创新来推动产品的质量变革和产业的结构变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以及部分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成为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方面遇到的堵点和卡点。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属性的本质要求就是绿色低碳。当前,我国正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入新阶段,但仍有一些基础性产业的产能能效达不到基准水平,部分产业主要用能设备仍然能效不高,行业整体能源消费结构仍有较大优化空间。新质生产力的“特质性”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时间上要有先有后,不要“一哄而上”出现泡沫化;在结构上要在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的同时考虑市场的变化,切勿搞一种模式。

要充分解决这些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机制藩篱,必须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要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添活力。

首先,要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大力破除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生产力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向新质生产力。其次,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围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制度,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围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持续推进新业态新领域准入放宽机制。再次,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不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障碍,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动力,以及投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活力。

要进一步全面深化科技、教育和人才体制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动力。

首先,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重大科技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提升体制机制。要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企业创新倒逼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机制。其次,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健全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改革。再次,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学习运用正定“人才九条”工作理念,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吸引和使用机制,汇聚天下英才。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改进人才支持方式,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长期稳定扶持机制。

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首先,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围绕国际通行规则改革创新,一方面,不断根据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调整国内相关政策和法律;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将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国内规则上升为国际规则。不断加强国际规制合作,准确把握国际规制合作的演进趋势,加快构建与之相衔接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监管模式和规制体系。其次,要持续优化贸易结构,推动货物贸易升级,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绿色贸易,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提升外贸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际市场和国内区域布局,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要持续推进服务贸易深层次改革,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要健全数字贸易促进政策,推进数字技术贸易,探索数据贸易。再次,要持续推进清理与外商投资法不符的法规、规章和文件,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机制建设,营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要推动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创新试点,消除隐性壁垒,营造合作共赢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