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杨邵灵 时间:2024-09-03
红河综保区综合服务大楼
改革网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坚定发展信心,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大力宣传红河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9月2日上午,“红河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举行首场发布会,就全州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效作专场发布。红河州委政策研究室(改革办)、州发改委、州商务局、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管委会、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分别作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红河州委副秘书长、州委政研室主任、州委改革办副主任黄明生
全面深化改革为红河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8月9日召开的红河州委九届七次全会充分肯定新时代红河州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八大成就’,审议通过了《中共红河州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以‘九个破解’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努力实现改革系统集成和整体推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红河实践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9月2日,红河州委副秘书长、州委政研室主任、州委改革办副主任黄明生在全面深化改革专场主发布时如是表示。
黄明生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河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锚定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提出的“三个定位”,加强对党中央和省委部署的改革任务研究谋划和统筹推动,聚焦“三个示范区”建设,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为全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以改革促进各项制度体制机制建设走出新路子
共召开州委深改委会议34次,审议重要改革方案、文件和报告119个,形成25项红河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推出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改革方案以及自主创新改革事项1915项。
以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统筹推进“三大经济”和系列三年行动,探索建立了“政企面对面”、链长制等工作机制,强化经济运行监测调度,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型工业绿色崛起,高原特色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文旅融合提质增效。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占比均超过60%。全州经济总量接近3千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
以改革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结出新硕果
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体系,推动建成49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以改革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绘就新图景
纵深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创建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屏边县、红河县创建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异龙湖、南盘江干流、泸江干流断面水质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43.9%提高至59.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以改革推动沿边开发开放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加快沿边产业园区建设,创新提出口岸腹地一体化思路,实施边民互市贸易综合改革、边民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多地备案、多区交易”模式改革、通关便利化、农产品出口备案管理机制改革、“两到底一平台”跨境物流改革。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147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部实施。
以改革推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实现新提升
坚持以改革惠民生,财政支出超7成用于民生领域。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建立集团化办学、强校带弱校等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机制,建设完善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应急防控体系,大抓就地就近就业,助力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
以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开创新局面
围绕“中心引领、两翼齐飞、南部振兴、沿边开放、廊带联动”布局,推进滇南中心城市同城化、弥勒泸西一体化、建水石屏“一湖两城”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北部县市对口帮扶南部县机制。完善落实重点人群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探索出蒙自“622”等一批联农带农模式。
以改革推动干事创业呈现新气象
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探索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完善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机制,建立啃“硬骨头”机制,深化干部“能上能下”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纵深推进清廉云南建设红河实践,开展“担当实干、争先跨越”大讨论、“下沉一线、助企纾困、为民办事”实践活动,出台深入践行“十种鲜明导向”红河见行动出实效走在前的决定,为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九个破解”将为中国式现代化红河实践提供强力支撑
黄明生进一步介绍,州委九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红河州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州委“337”工作思路,对推进全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主要举措和加强党的领导作出系统部署,共11个部分、45条,重点是以“九个破解”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努力实现改革系统集成和整体推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红河实践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一是围绕破解产业转型升级困局,深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三大经济”、国资国企、民营经济、财税金融、营商环境6个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重构一二三产业、现代物流业、服务消费业、数字经济等领域服务保障体系,加快特色产业链式集群发展,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围绕破解科教人才发展瓶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围绕破解要素双向流动堵点,通过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和新型城镇化体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联农带农益农长效机制等,促进城乡融合繁荣发展。
四是围绕破解制约开放发展障碍,健全完善沿边开放大通道体系、河口沿边产业园区建设机制、跨境经济合作机制、支持对外开放平台经济发展机制、深化与越南北部四省常态化会谈会晤机制等,建设沿边开发开放示范区。
五是围绕破解边疆治理效能难题,健全落实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机制、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大统战工作机制、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体系、宗教事务治理长效机制、基层治理体系,深化法治各环节改革,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六是围绕破解文化创新发展弱项,完善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深化文化事业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面向东盟国家国际传播体系,探索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传承发展机制,提升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七是围绕破解保障改善民生痛点,完善落实收入分配制度和就业优先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一老一小”为重点的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八是围绕破解生态保护发展矛盾,聚焦保护、治理、发展三个维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九是围绕破解发展安全机制弊端,健全完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体系、公共安全治理和强边固防机制,筑牢边疆稳定安全屏障。
黄明生表示,这“九个破解”既深入贯彻了中央《决定》和省委《意见》精神,又紧密结合红河实际,同时注重对新时代以来红河州改革成功经验的总结运用,具有鲜明的红河标识、红河元素,将为中国式现代化红河实践提供强大动力。
红河州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鞠延奎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红河州高质量发展
信用体系建设对于全面推动红河州高质量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红河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在《中共红河州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探索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近年来,红河州发展改革委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部门,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相关政策措施,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完善信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统筹协调全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综合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协调推进信用信息资源整合和交换、提高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效率,推动信用信息的开放和应用。
二是夯实信用数据基础。加强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为信用监管、失信惩戒、信用应用提供数据基础。近年来,行政管理企业用水、用气、用电,医保社保等信息数据归集量持续提升。截至2024年8月31日,全州共成功入库信用信息7973万余条。
三是强化信用分级监管。推广事前承诺。鼓励引导企业在信用红河网站主动做出综合信用承诺。各地各部门在市场准入、行政处罚信息修复、政府采购专家参加评标活动、按时支付工人工资等领域推广信用承诺制度。
四是加强事中监管。结合“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对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市场主体,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对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列入重点信用监管范围,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
五是开展事后奖惩。定期共享失信惩戒企业名单,依法依规对失信企业惩戒。
六是做好失信修复。建立了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长效工作机制,主动回访指导企业进行信用修复,截至目前,红河州共成功修复行政处罚信息1500余条。
七是加强诚信文化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诚信文化宣传活动,结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5.4青年节”“6.14信用记录关爱日”“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等关键时间节点,推进诚信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通过信用红河网站宣传诚信文化,截至目前,全州通过信用红河网站发布信息3800余条。
信用体系建设对于推进红河州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深远且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营商环境。信用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引导企业和个人增强诚信意识,规范市场行为,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
二是激发市场活力。信用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三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其诚信水平直接影响社会治理的成效。通过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政府能够更好地履行承诺,增强公信力,为社会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红河州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州口岸办主任王永昌
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贸易强州
近年来,红河州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贸易强州”为目标,深入开展“强外贸三年行动”,在对外贸易领域深入探索开展改革创新,成效明显。从“十二五”末(2015年)的80.7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271.7亿元,增长3倍,红河州在云南省外贸发展中的排头兵作用进一步凸显,占全省外贸进出口额比重从2015年的5%提高到2023年的11%。2024年1—7月红河州完成进出口116.4亿元。与75个国家及地区发生贸易往来,较去年同期增加15个,其中:对东盟国家进出口87.7亿元,增长87.1%;对越南进出口75.9亿元,增长86.9%,占滇越贸易总额的62.3%,居全省第1位。在对外贸易深化改革中突出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创新边民互市贸易综合改革。制定印发《红河州边民互市贸易综合改革方案(试行)》,持续深化“互联网+边民互市”监管模式,推进边民互市贸易综合改革,以“真边民、真交易、真结算、真完税”为核心,构建一、二级市场相衔接的互市贸易体系。试点红河州边民“多地备案、多区交易”模式,解决绿春县“无口岸及现有通道不能满足海关监管条件,不能开展进出口业务”的难题。推进“边民互市+金融”改革,推进富滇银行、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边民提供“边民贷”授信服务,每个边民最高授信3万元。加快发展边民互市贸易落地加工,目前全州二级市场注册落地加工企业12家,今年以来,完成边民互市落地加工产值5000万元以上。2024年1—7月全州边民互市进出口13.5亿元,参与交易边民16.9万余人次,预计为边民增收507万元以上。
二是创新农产品进出口联动工作机制改革。制定印发《红河州关于建立农产品进出口联动工作机制的改革方案》,细化建立农产品出口基地备案和注册登记联合监管等工作机制,开展“以贸促富”先进乡镇创建,蒙自市成功争取被认定为2023年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水果),全州累计备案农产品出口基地300个,面积达35.2万亩。2024年1—7月全州农产品进出口44.1亿元,增长91.2%,占全州外贸总量的37.9%,占全省农产品进出口267.2亿元的16.5%。其中:对越进口火龙果、榴莲、菠萝蜜等水果19.6亿元,增长122.5%;依托河口口岸作为允许开展中泰进出口水果过境第三国口岸优势,对泰国进口水果等农产品5.3亿元,增长393.6%。
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党工委委员、蒙自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佟君云
抢抓机遇奋勇改革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
近年来,作为河口沿边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沿边临港产业园区的重大战略部署,抢抓河口沿边产业园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科学规划核心区和产业配套区,目前共谋划和储备沿边产业园区相关项目60个,总投资609.47亿元。今年1—7月,片区核心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03.84亿元,同比增长22.4%,完成进出口总值29.01亿元,3000万元以上新签约项目3个,累计协议签约金额8.5亿元。片区配套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28.65亿元,同比增长12.47%,完成进出口总值2.67亿元,3000万元以上新签约项目1个,累计协议签约金额1.5亿元。
改革突破奋力推动“两区”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两区”重点从以下5个方面推进工作。一是在规划引领上奋力突破。全面梳理细化片区土地开发和基础配套规划,提前研究谋划片区电力布局,为产业聚集发展提供科学指引,以规划引领片区建设发展。二是在推动政策落地上奋力突破。积极对接协调省州相关部门,研究出台河口沿边产业园区蒙自片区强化精准招商、承接产业转移、人才引进、要素保障等细化落实方案,推动优惠政策在“两区”落地实施。三是在产业承接上奋力突破。推动与上海徐汇区、长宁区共建产业园,以沿边产业园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为合作核心,进一步拓展两地合作新内涵新空间。四是在要素保障上奋力突破。重点围绕片区水电路等功能配套的短板弱项和产业发展需求,逐步完善片区要素保障,全力做好项目协调服务工作,推动更多项目尽快开工、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五是在优化环境上奋力突破。持续开展好“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实践活动,积极探索“管委会+银行+商会+企业”服务模式,大力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先建后验”审批机制,努力做到“区内事情、区内审批、区内办结”,不断优化“两区”营商环境。
创新驱动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
近年来,“两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两区”科技创新短板,制定印发了《关于鼓励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行动方案》,加强与昆明理工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合作,着力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创新平台和载体、引育创新人才和团队、深化产学研融合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截至目前,“两区”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户,云南省专精特新企业9户,高新技术企业17户。
未来,“两区”将以打造成为全州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为目标,重点实施好五项行动。一是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优化培育科技型企业,加快完善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并支持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企业等的申报认定工作。二是实施创新平台提级行动。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鼓励并引导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动整合优势资源,加快组建一批省级及以上实验室、技术中心、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技创新平台。三是实施科研创新提能行动。逐步完善研发投入奖补措施,鼓励并支持企业加大对锡铟新材料、绿色硅光伏、新能源电池、消费电子等领域的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促进核心技术攻关,稳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实施成果转化提效行动。加强管委会、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鼓励并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将研发成果授权企业使用,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许可等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五是实施创新人才提量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兴滇英才支持计划”、“红河奔腾”人才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团队)的招引培育力度,加快构建“产学研用”融合协同育才联合体系,着力打造吸引和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创新平台。
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河口边合区)管委会副主任古明峰
推进“一业一证”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压减企业经营审批时间,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区县”联合制定印发《关于开展“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通过整合资源、再造流程,推行“六个一”审批新模式,有效解决了“照后减证”和“准入不准营”问题。截至目前,累计发放行业综合许可证880余本。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整合规范审批要件,实行“一次告知”。梳理形成涵盖药店、酒店、超市等21个“一业一证”行业目录,对涉及许可事项的审批条件进行标准化集成,形成一张全面、准确、清晰、易懂的告知单,一次性告知申请人。
二是整合申报材料,实行“一套材料”。全面梳理整合各行业涉及许可事项的申请材料和文书,归集优化为一套申请材料,编制标准化提交材料规范、工作流程和办事指南,大力推行容缺受理、承诺制审批。
三是优化审批流程,实行“一窗办理”。实行收件、受理、咨询、答疑、辅导“一窗受理”,推行“前台一窗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模式,让企业办事少跑腿。
四是整合踏勘流程,实行“一同踏勘”。由牵头部门统筹组织,建立勘验核查联动机制,多部门联合踏勘,实现“多个事项一次核查、整改意见一口告知、整改情况一趟复审”。
五是创新准营方式,实行“一证准营”。将行业准入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统一加盖“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管理委员会行政审批(服务)专用章”,相关行政许可信息通过二维码的形式加载到行业综合许可证上,社会公众和监管部门可通过手机扫码查询各项许可信息,实现“一证准营、一码亮证”,破解企业“准入不准营”堵点问题。
六是推行部门联合监管,实行“一同监管”。对纳入“一业一证”改革试点的行业,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双告知、双反馈、双跟踪、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的综合监管机制。
通过积极改革创新实践,“一业一证”改革试点成效显著。一是市场准入更便捷,获得行业综合许可证便可开展市场运营,实现了“一证准营”。二是审批更高效。按照“五减一优”原则,极大降低了行业准入成本。三是监管方式更优化。推行部门行业综合监管,形成“进一道门,查多项事;扫一个码,查多个证”,不仅大幅减少了多次检查对市场主体经营的困扰,也提高了部门监管效率。同时,“一业一证”改革作为创新工作经验案例,获2023年(第四批)省内复制推广。
下一步,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河口边合区)管委会将持续深化“一业一证”改革,进一步扩大“一业一证”改革试点范围,将更多的行业纳入“一业一证”改革,加快实现行业全覆盖;持续优化审批流程,全面提升审批工作效率,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杨邵灵 )
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铜业分公司
中国 (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一业一证” 改革首本行业综合许可证颁证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