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4-07-12
□本报评论员杨禹
到鹤壁调研,感触很深。这里变化是惊人的。其向新而行的内在逻辑,也很启发人——
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期努力。鹤壁转型发展之路,已走了十年以上。由一次次突破攻坚,接续成久久为功的长路笃行。今天的鹤壁人也不是只考虑今天,他们想得很远、干得很实。
不是单兵突进,而是从连接走向链接。在鹤壁看企业,他们总是“成串”的、“成群”的。鹤壁的向新实践,牢牢抓住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以“链”为缘,因“链”而聚、而兴。
不是坐等命令要求,而是吃透精神、主动作为。今天这个时代,机遇摆在面前,谁主动归谁。鹤壁的向新作为里,主动性的含量很高。吃透中央精神,谋在前亦行在前,育先机更抢先机。
不是简单“弃旧”,而是促传统产业向新生长、脱胎换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三件事,并行不悖、相互支撑。传统产业已成为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出发地。鹤壁人没有简单割断“过去”,而是促“过去”生长为“明天”。
不是“一只手”忙活,而是“两只手”各展其长。“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在鹤壁,配合得不错。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缺了谁都不行。鹤壁的政府引导与服务,总是出现在关键时刻、恰当位置。有努力,但不抢戏。大戏让给企业唱。
不是面面俱到、什么都干,而是找准特色、因地制宜。跟鹤壁的同志们谈潮流,他们总把话题最终引向对自己的再认识。识别潮流,认清自己,有选择地做,多样态地做。因地制宜的底色,是实事求是。
不是单纯的经济“独唱”,而是各方面共赴高质量发展。鹤壁的经济转型,与社会事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既有各自亮点,又本质上有内在的统一。统一在150多万鹤壁人身上——他们是这些探索与奋斗的受益者,更是始终都在的参与者。
鹤壁的实践逻辑,很有特点,但又不只属于鹤壁。
这正是我们去鹤壁调研的目的——从鹤壁的向“新”而行,看今日中国的以“质”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