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智库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蓝”增“绿”,治沙也致富——中广核全力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来源:改革网作者:李琳静时间:2024-07-02

时值六月,在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往东约1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排排光伏板铺展的“蓝色海洋”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板下绿草丛生,一片片狼尾草破土而出。一蓝一绿让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焕发勃勃生机。

过去四十多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托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建设超过2700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使得沙漠周边90%都穿上了“绿衣”。剩余10%的“缺口”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市至若羌县沿线,这是南疆风沙危害最深、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也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主战场”和“决胜之地”。补齐最后10%的“缺口”将形成一圈巨大的绿色生态环线,将“死亡之海”牢牢锁住。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中国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南疆万亩治沙项目,正积极补齐这个“缺口”,仅仅6个月时间便实现总治理面积10044.29亩,后续将实现项目地面覆绿,并建设光伏板,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科技赋能,化势能为动能

新疆不只有美丽的景色,更有丰富的“风”“光”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建设光伏发电站的首选地。

“将光伏发电站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虽然极具挑战性,但是其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更大,不仅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还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中广核新能源项目负责人介绍,距离和田市20公里的中广核和田洛浦100万千瓦光伏项目,是国内首个下半年核准并完成投运的百万千瓦级光储项目,项目建设光伏组件共44796组,220千伏升压站、110千伏升压站,10万千瓦/20万千瓦时储能电站各1座,建设220千伏送出线路41公里、110千伏送出线路43公里。

中广核和田洛浦100万千瓦光伏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带动了洛浦200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人均增收超过2万元,同时项目周边自发形成了“巴扎”,为戈壁荒漠增添了烟火气息。

农光融合,植物存活率更高

远远望去,一抹淡淡的嫩绿色若隐若现,与周围大片的绿色相比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走近后才发现,这是刚刚种下的狼尾草。从一簇草到一片草原,治沙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在人与沙角力的征途上,中广核又一次吹响了冲锋的号角。

治沙的关键在于水。在沙漠边缘植绿护绿,水是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中广核南疆万亩治沙项目创新采用地下和地表水结合使用方式,科学、高效利用水资源。为了提高植物的存活率,该项目采用喷灌的形式,借助光伏发电带动灌溉,使得光伏板下的植物借助光伏板所营造的生长环境和水资源得益于健康生长,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电力利用效率,又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想要在沙漠上种植植物,还需创造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据了解,该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沙膜”技术,通过在沙地中添加植物纤维粘合剂,改变沙粒力学特性,增加沙粒聚集度,使其具备结团能力,再辅以生物治沙及“光伏治沙”技术,实现土壤化改造的目的,创造有利于建立局部区域生态环境,可保水、保肥,承载植物生长。

中广核新能源总经理助理、新闻发言人陈胜利表示,通过防风固沙、改良土壤提升地力、牧草种植,每年可新增苜蓿等干草类饲料供应约3000吨,可满足400头牛或5000只羊的饲草要求,能够带动当地税收和就业,增加农户和养殖企业收入,未来,还将种植西瓜、旱稻、土豆、沙枣树等数十种经济作物,持续推动新能源与绿色农业融合发展,实现“一地两用”。

全民共治,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和田县,大风裹挟着沙尘形成数米高的“沙墙”,将天空顷刻间染成土黄……塔克拉玛干沙漠不断用自己的方式提醒着我们,防沙治沙绝非一日之功。

中广核南疆万亩治沙项目全面覆绿

防沙治沙,任何一方都不能单打独斗,需要政府、企业、群众共同参与。全民参与防沙治沙已经成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城市的共识,位于中广核南疆万亩治沙项目基地的各种植物,便是全民参与防沙治沙的最好见证。目前,中广核高标准如期完成了5口机井施工、11公里场内道路全线贯通、10千伏线路架设、14公里管网工程铺设、观景台及临建设施搭设,1兆瓦光伏示范区建设,改土完成1万亩,播种完成1万亩。

从最开始的寸草不生,到现在的万亩“蓝海”和“绿洲”。中广核采用“种树+种草+养殖+发电”一体的生态光伏产业模式,成功打造了一批“光伏治沙”“渔光互补”“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农光互补”等生态示范项目,为国家经济发展、能源安全保障作出了积极贡献,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未来,这片“蓝海”和“绿洲”仍会不断增加,中广核将继续书写沙漠“奇迹”。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