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4-06-27
中国改革报、改革报讯 记者在27日举办的2024中国海事商事仲裁高级别对话会上了解到,截至2023年底,全国270多家仲裁机构,办理仲裁案件累计超500余万件,总标的额8万多亿元人民币,十年间中国仲裁案件数量增长近5倍,仲裁标的额增长8倍,为国际经贸往来提供了优质高效专业的法律服务和保障,中国仲裁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持续提升,北京和上海已经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仲裁地之一。
据了解,当天举行的这场高级别对话会汇聚国内外海事商事仲裁领域高水平专家学者,围绕“促进国际供应链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这一主题,共同探讨海事商事仲裁事业的发展趋势,分享成功经验,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海仲委成立于1959年,是我国唯一以解决海事海商、交通物流争议为特色并涵盖其他商事争议的国家级、国际化仲裁机构。”中国贸促会会长、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主任任鸿斌在对话会上介绍,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中国海仲委借鉴国际仲裁先进经验,修订完善海事仲裁规则,率先制定并发布自贸区临时仲裁服务指南,积极参与国际仲裁法律事务,深化国际海事商事法律领域合作,切实服务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
下一步,中国海仲委将加快构建面向全球、覆盖广泛、精准高效的仲裁服务体系。任鸿斌表示,一是加强交流合作,携手应对国际经贸领域问题挑战。全球海事商事仲裁业界积极推动各方通过仲裁消弭经贸分歧,减少法律纠纷对国际贸易和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助力全球经贸往来合作;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提供高品质海事商事仲裁服务。海事商事仲裁机构一方面要加强对新兴领域行业企业需求调研,拓展新兴领域细分专业仲裁服务,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另一方面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健全完善网络仲裁等仲裁规则,提高仲裁服务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优化仲裁程序、提高仲裁效率,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仲裁服务;三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共同践行先进仲裁理念。海事商事仲裁机构要树立世界眼光,对标国际标准,通过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仲裁案件推动国际规则形成,促成全球共识,为全球仲裁理念的新突破和国际仲裁制度的新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司法部副部长胡卫列在对话会上表示,要充分发挥仲裁职能作用,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产生的经济纠纷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法律服务和保障,促进新质生产力更好更快发展。司法部将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融通的仲裁制度为着力点,主要推动以下工作:加快推动仲裁法修订,完善仲裁制度规则;加强仲裁机构国际化建设,培育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创新涉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深化仲裁国际交流合作,提高中国仲裁的国际影响力。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介绍,海事商事仲裁具有快捷、经济、灵活的特点,已成为解决航运贸易纠纷的重要途径,是现代航运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就推动仲裁在促进国际供应链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发挥更大作用,交通运输部将深化与中国贸促会等部门合作,协同推动航运高质量发展。一是携手优化航运法治营商环境;二是携手提升全球航运供应链韧性;三是携手推动航运全球治理新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王淑梅说,今年是中国海事审判专业化即海事法院设立40周年,也是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成立65周年,对话会的召开恰逢其时。“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找准仲裁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切入点;准确把握司法与仲裁的关系,支持国际商事海事仲裁中心建设;深度运用科技赋能,助力形成公正、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国际海事商事争端解决机制。”王淑梅结合会议主题提出建议。
(张海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