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4-06-24
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是经济软实力、区域竞争力、市场源动力的具体体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流营商环境。
近年来,重庆市渝中区敢于唱主角、挑大梁。瞄准“同样条件成本低、同样成本服务好、同样服务机会多”的目标,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打造了“宜商渝中”营商环境品牌。从政策支持、深化改革、优化服务、开放创新等四个层面,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揽子硬核举措落地有声,打造了聚商气拢人气的良好环境,为渝中区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机制出政策,助力高质量发展
坚持“一把手”高位推动,构建了全方位改革推进机制。完善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运营机制,形成“1+5+22”的领导小组下设机构构架体系,包括1个领导小组办公室,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和要素保障环境5个专项小组,以及22个指标专班。渝中区主要领导常态化调度,亲自统筹研究、部署推进、督办落实,各分管区领导牵头分管领域改革和协调调度,组建工作专班,举全区之力推动工作落地见效。
强化顶层设计,“一揽子”政策支持释放了清晰政策信号。出台《渝中区关于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的扶持办法》《渝中区促进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试行)》等消费、文旅、软信、科技等方面的产业扶持政策措施,迭代完善“1+6+N”产业政策体系。编印《渝中区稳企惠企政策服务指南》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汇编》,2021年至今,相关企业累计获得产业扶持政策资金7.44亿元。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出台渝中区“黄金十二条”“青创十条”硬核政策,人才集聚提速提质。
瞄准问题,精准施策促提升
针对发展空间问题,深化“楼均论英雄”改革。渝中区始终把发展楼宇经济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调结构、促转型、提质效的主战场,向高空求发展、用空间增效益。坚持“一栋楼宇就是一个园区”,实施楼宇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聚焦8项评价指标深化“楼均论英雄”改革,探索创新楼宇党建、楼宇警务服务新模式,数字化动态管理376栋商务商业楼宇,持续推动全区40栋亿元级、161栋千万元级税收楼宇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针对发展信心问题,发布渝中投资机会清单。渝中区梳理政府供给机会清单和项目投资机会清单,定期面向社会集中公布,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2023年共发布政府供给机会清单项目共计30个,计划总投资约5亿元;项目投资机会清单共计13个,计划总投资约689亿元。
针对要素保障问题,强化人才和金融支撑。渝中区坚持栽好人才“梧桐树”,用好人才“金钥匙”,为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出台《渝中区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措施(试行)》,配套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安家补贴实施细则等10项支持举措。升级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分层分类提供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25项服务,筹建人才公寓2000余套。搭建金融“信息桥”,强化金融要素资源供给。打造金融服务港湾19家,设立全市首家文旅支行,推出“文旅贷”“助企贷”等5款政银合作产品。
优化服务,激发市场新活力
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塑造亲清有为政商关系。渝中区搭建“区领导+部门负责人+科室负责人”重点(总部)企业服务三级对接联系服务机制,一楼一专员为重点楼宇入驻企业提供服务工作,2023年,全区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系、座谈交流等形式联系走访企业2560次,收集企业反映问题257件,问题办结率96.9%。建立“助企帮帮团”和“助企警务联络站”,形成多部门、跨层级的企业服务工作机制,开展进园区、进楼宇“企业接待日”活动,累计办理企业问题诉求240余项,优化提升涉企服务。
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提升用户意识与服务体验。渝中区组建“懂产业、懂市场、懂企业、懂企业家”专员队伍,“稳、育、招、升”多维度助推经营主体发展,助力公运集团、国展实业、中交三航局等企业“走出去”抢订单、拓业务。厚培发展“沃土”、做强要素“磁场”、打造兴业“宝地”,持续构建522家总部重点企业“头雁领飞”、1342家规上企业“强雁高飞”、12万户经营主体“群雁齐飞”的发展矩阵。
深化全链条政务改革,实现优质服务与高效监管。渝中区坚持无事不扰、集成速办和数实融合,实现企业开办最快1小时办结。“一网通”平台办理率达99.9%。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场景拓展至40个以上。在全市率先探索涉企许可“证照联办“模式,2507户经营主体享受到红利。推进“一窗综办”改革,20余个部门33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推进“一件事一次办”,80个套餐上线“渝快办”。开设水电气讯联合办理窗口,实现二手房水电气联动过户。打造“一公里政务服务圈”,实现140项事项“跨省通办”,311项事项“川渝通办”。
创新赋能,积蓄品牌新势能
解纠纷、优服务,构建多元法治服务新模式。成渝金融司法协同中心、成渝商事调解中心、西部法律服务品牌创新中心、重庆中央法务区综合服务平台等落地渝中区,西部金融中央法务区正式揭牌。打造中联等6家首批“全市涉外法律服务机构”,设立重庆首家涉侨纠纷法律服务中心,创新“专业机构+专家顾问+侨务调解员”模式。成立全市首个“诉调对接·速裁中心”,纠纷调委会数量增加至19个。组建“人民调解讲师团”,79个社区均配备专职社区民警,13个派出所均设立人民调解室。
促集成、拓场景,供给企业提能发展新平台。建成全市首个知识产权综合保护联系点、知识产权保护法官工作室;打造全市首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站、首批商标品牌指导站;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首个入选西部地区全国指导案例,助力企业自主创新活力持续提升。新增华工智研院、途作林杰、诚智鹏等3家区级新型研发机构。新建渝中数字科技产业基地孵化器、相互链接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18个,培育“专精特新”企业30家。
创试点、优生态,扩大对外开放“朋友圈”。渝中区在贸易投资便利化上积极探新路、作示范,在全市率先开展铬矿进口优化检验、“汇保通”汇率避险等创新试点,新设中西部首个RCEP贸易促进中心、全市首个中新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成渝首个涉外商会联盟等产业开放平台,驻渝总领事馆总数达到13家。加快培育涉外片区、涉外园区、涉外楼宇,解放碑中央商务区获评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园,化龙桥国际商务区加快推进自贸联动创新,重庆来福士成为新加坡及东盟企业来渝投资的第一站。渝中区建立外商投资圆桌会议机制,深化与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合作,彰显与各方共享机遇的格局和胸怀,2023年,渝中区新增外商投资企业及分支机构94户、同比增长45%,外资经营主体活跃度明显提升。
信用引领,打造“诚信渝中”
信用惠民便企场景不断拓展。推动口腔医疗信用精准监管+信用惠民服务,为道德模范等信用突出个人和
企业提供“信惠”医疗服务包;推出“信易+旅游”场景,为已获评“渝中英才”“重庆英才”“天府英才”等的成渝两地诚信市民提供景区购票优惠激励;推动“信易+阅读”,办理免押金渝中区图书馆的信用读者证,目前累计办理信用读者证达43198个。试点“山城有信”信用码,在十八梯、洪崖洞等网红景点实现亮“码”经营,累计有4万余户经营主体的营业执照被赋码,助推景点游客人数节节攀升。今年“五一”假期,洪崖洞核心景区接待游客68万人次,较2023年同比增长17%,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共计吸引游客78.1万人次,较2023年同比增长54%。
重信守诺文化氛围不断增强。获批全国第二批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渝中区聚焦诚信文化建设,以“诚信游渝中”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以“弘扬诚信文化,提升服务技能”为主题举办导游讲解技能大赛,培训推出一批诚信文化宣传员、讲解员、导游员,致力于讲好渝中诚信故事。以“诚信游渝中”为主题举办2023重庆文旅(西安)推介会,签订《推动文旅诚信文化建设·促进行业信用经济发展》区域共建合作协议,强化诚信交流互鉴。以忠信两全的巴蔓子将军历史故事为背景,创作京东大鼓文艺作品《巴蔓子》,传播诚信故事。文旅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年接待旅游人数8065.7万人次,同比增长84.6%,实现旅游收入723.1亿元,同比增长90.4%。
只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才能吸引更多人才、资金、技术,才能释放市场活力、激活发展潜力、提升竞争力。未来,渝中区脚步坚定、足音铿锵,将继续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强大合力,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争当高质量发展顶梁柱。(重庆市渝中区发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