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开户热缴存冷”个人养老金制度如何破局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4-05-24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邵鹏璐

近日,人社部在2024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将研究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配套政策,做好全面推开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自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城市(地区)先行启动实施,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人数超过5000万人,远远超过了已实施近20年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覆盖人数。在业内人士看来,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的实施对于改善我国养老体系第一支柱独大且面临长期收支不平衡,第二、三支柱的覆盖面和发展水平不足的现状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它也有助于提高劳动者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从而更好地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河北省邢台市威县积极推进多元化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医疗与养老资源整合,为农村老人提供助餐、助医、助乐等服务,提高农村健康养老服务能力。图为威县中章台村一家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指导老人练习健身操。  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个人养老金制度运行平稳

2021年,“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时隔三年,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再次被列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目前,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三个层次中,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主导;第二支柱即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主要发挥补充作用;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个人养老金就是国家关于第三支柱的制度性安排。

今年1月,人社部表示,在36个城市及地区先行实施的个人养老金制度,目前运行平稳,先行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将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是首次从官方层面确认将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

“2022年11月制度落地后,我们用了半年左右时间进行了充分的内部研讨和相关准备,在2023年4月报批了第一款个人养老金产品,并开始推进相关试点。到今年4月份已经试行一年时间,累计为近2400家企事业单位、近6万名职工提供了个人养老金服务。”泰康养老首席职域业务执行官梁循标在该公司举办的个人养老金座谈会上说,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落地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关键举措。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增文分析说,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对改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缓解其他支柱的运行压力。随着其他养老保障支柱的扩面和优化升级,个人养老金也应该配合稳步推进,这是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健全的要求。

缴存人数少成深入发展束缚

不过,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一个现实的问题出现——“开户人数多、缴费人数少”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羁绊。

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注意到,年轻人尤其是“90后”,虽然在开户人数上占到整体的30%,但在参与配置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缴存和投资时均有所顾虑。

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已经突破5000万人。但据新华社2024年1月报道,记者从多地人社部门了解到,辖区内开立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数量在增加,但实际缴存资金相对不高。

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3》也可以看到,个人养老金制度在试点城市中出现了“三高”和“三低”等问题。“三高”是指在个人养老金参加人中,为获得开户行提供的“权益奖励”(奖券)而开立个人账户的人数比例较高,开户以后立即申请销户并打算再转到其他银行开户以获取二次“权益奖励”的人数比例较高,账户资金缴存之后立即申请“退款”遭拒后提出投诉甚至对簿公堂的人数比例较高。“三低”则是相对于开户人数而言,实际缴存人数比例过低,仅为22%;相对税优政策规定的缴存额上限而言,实际缴存金额比例太低,仅为2.5%;相对于缴存额而言,实际投资的资金比例较低,约为61%。

“‘三低’背后,是‘三不’导致的,也就是不知晓、不了解、不方便。”梁循标认为,很多人虽然知道有个人养老金制度,但不知晓这个制度本身和背后的具体运作。另外,个人养老金购买渠道分散使得其购买便捷性不够,且如何选购匹配个人需求的产品是有专业门槛的。

许多人开户是受银行诸多的优惠政策吸引,而非真正为养老储备。“这恐怕是政策设计之初也未想到的。”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坦言。

为何缴存人数较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主要是资本市场整体表现不好,人们用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购买理财和基金,可能会导致投资收益出现浮亏。王增文认为,个人养老金发挥的是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中的补充性作用,本意是为了提供更高的养老保障水平,且不同于此前试行的个人商业递延养老保险,个人养老金具备金融属性,其投资回报理应更加具有吸引力。

同时,有银行客户经理曾公开提到,有客户一听退休时才能拿到这笔钱,“转身就走了”。张盈华则认为,国内还没有形成长期的养老储备文化,大家对短期收益的预期和重视度过高。

关键在于提高居民参保缴费意愿

“虽然个人养老金制度目前仍主张自愿参与,但就当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而言,基本养老金只能实现‘保基本’功能。”王增文认为,要使自身在老年时期生活得更有尊严和保障,个人养老金仍然是居民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更优选择,后续推进工作的关键在于提高居民的参保缴费意愿。

那么,该如何提高居民参与个人养老金的意愿呢?

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吴飞看来,提升金融素养或对此有帮助。吴飞认为,良好的金融素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长期规划意识,尤其是养老规划意识。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改变因居民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不信任而导致的意愿局限。

“不信任的来源是多样的,有的是对于个人养老金的投资方式、收益率、提取条件等细节了解不够,担心自己的养老金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另一些则因为养老金制度的历史问题,如管理不善、投资亏损等,降低了居民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信任度。还有一些人认为养老金的回报不够吸引人,因此缺乏通过个人养老金制度来补充养老的意愿。”吴飞解释说。

同时,吴飞提出:“和全市场的产品相比,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可选数量不多,但绝对数量也不少。如何在这数百种产品中选出适合的产品,不仅仅要求居民有规划自己目标的能力,也需要有理解金融产品的能力。”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约40%的受访者仅听说过个人养老金制度,但不了解,12%的受访者通过该调查第一次了解该制度;来自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我国可供选择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共746只,其中理财类产品23只、储蓄类产品465只、保险类产品71只、基金类产品187只。这些数据指向了缴存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另一个能力障碍,即了解和知晓信息并作出适当决策的能力。

诸多业内人士认为,丰富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多样性、提高缴存个人养老金的便捷度,也是提高居民参与个人养老金保险的一种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居民并不能跨行选择个人养老金产品。“商业银行既是个人养老金的开户行,又提供相关金融产品,这意味着,银行‘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与其他提供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基金、保险行业是竞争关系。”张盈华认为,在个人养老金制度上,商业银行应只承担单一角色,“要么是账户托管人,要么是相关储蓄类产品的提供者”;应建立一个全国个人养老金产品“超市”,实现人们可以在不同银行开户并自由转户和购买各类个人养老金产品。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