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地方改革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 > 地方改革

文化强省建设成果丰硕 | 江西谱写新时代文化发展新篇章

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李黄安时间:2024-05-23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文/图 李黄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重要位置,守正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江西期间,对推动红色基因传承、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出台《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2019年以来连续5年召开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大会,作出一系列工作部署,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赣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重、成色更足。

近日,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资办主任郎道先对新时代江西文化发展成果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取得扎实成效。我们两次承办“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会”,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西实践研究工程”“江西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工程”,连续六年举办江西智库峰会,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我们建成基层理论宣讲“中央厨房”——“理响江西”,广泛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万场宣讲进基层”等专题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我省6个单位(作品)获中宣部2023年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表彰,数量并列全国省区市第1位。我们策划开展我省庆祝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激发干部群众的精气神。2013—2023年,我省共94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尤其是2023年我省16件新闻作品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总数列全国省区市第3位。我们深化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我省成为全国第五个实现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全覆盖、第二个实现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省全覆盖的省份,目前省市县三级融媒体联动传播体系覆盖全网用户超3.9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我们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重点项目建设,与中央有关单位联合成立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召开江西省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等重大研讨活动;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打造“红色走读”等红色育人品牌。我们加强文明培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支月英、“中国好人”石武荪等一批先进典型,唱响“江西好人文化”品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共669组778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同期上榜数量居全国第五。我们推进文明实践,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现县乡村全覆盖,开展“文艺人才百千行”“万名大学生赴千站”等文明实践活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我们深化文明创建,完善常态长效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优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评选表彰活动,让群众在文明创建中得到实惠。我省现有10个全国文明城市、17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总数列全国第10。

文化领域改革实现重要突破。我们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成网信、文旅、广电等机构改革,完成省级层面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激发文化发展的动力活力。我们实施文化体制改革攻坚三年行动,建立文化改革“五个一批”培育机制,“南昌市创新‘孺子书房’建设管理运营新机制”等一批优秀改革项目被推广借鉴。我们推进文化企业改革,组建江西文演集团、江西报业传媒集团、江西广电传媒集团、江西电影集团、江西省数字文化集团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我们深化文化领域审批事项改革,实现省直经营性文化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完善省属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引领带动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文化文艺事业蓬勃发展。我们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出台“文艺七条”和全国首个促进网络文学繁荣发展措施,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小说《琵琶围》、电视剧《可爱的中国》等18件作品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一批艺术家获鲁迅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网络文学银河奖、电影华表奖、戏剧梅花奖等。我们实施江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建成省文化中心,文化馆、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十年来,平均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面积由189.2平方米增至290.4平方米;全省电影院由127 家增至471家,电影票房由3.83亿元增至14.28 亿元。我们聚焦群众文化需求,连续举办四届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创新开展“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组织“书香赣鄱”等活动,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十年来,全省组织文艺活动次数由14393次增至50724次。

赣鄱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加快推进。我们扎实推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强化历史街区、历史街巷、历史建筑保护,做好景德镇申遗工作,举办景德镇文化创新发展论坛,努力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我们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高质量建设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十年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增至3个,数量并列全国第一;8处大遗址列入国家“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大遗址名单,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我们组织《江右文库》编纂出版,组建全省戏曲院线、美术馆画院联盟,举办“江西诗派”高端学术论坛、“赣鄱好戏”江西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让赣鄱特色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我们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文化经济政策体系,设立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构,推进文化产业招商和文化企业培大育强三年行动,推动江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呈现这么几个特点:一是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2023年,全省规上文化企业营收2599.53亿元,比2013年增长45.8%。其中,文化制造业营收比重由82%下降到64.4%,文化服务业比重由7%上升到25%,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二是文化市场主体实力稳步增强。2023年,拥有规上文化企业2743家,比2013年增长3.1倍。江西出版传媒集团连续十五届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三是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十年来,我省5A级旅游景区由3家增至14家,4A级旅游景区由33家增至234家,年度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由2.48亿人次增至8.18亿人次,年度国内旅游总收入由1896亿元增至9668亿元,“风景独好”的江西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赣鄱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我们加强特色文化传播,“丝路瓷行”“大渊艺站”等对外文化品牌项目影响广泛,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国际瓷器研究联盟等在景德镇成立,推动景德镇打造国家文化交流客厅、国际文化交流名城。我们强化国际交流,开展以“开放的中国:美丽江西秀天下”为主题的全球推介活动,举办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等国际交流活动,传播好江西故事。我们推动文化贸易发展,景德镇入选国家级文化出口基地,十年来江西出版传媒集团版权输出数量由191种增至489种。如今,越来越多的江西优秀文化品牌扬帆出海、走向世界。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