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

吉林:谋划优质投资项目,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时间:2024-05-17

一汽—大众佛山MEB智慧工厂的电池生产车间,配备了壳体焊装线与电池装配线,实现了高水准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一汽—大众供图)

白城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镇赉项目区一角。(倪文忠摄)

吉电能谷500万KVAh铅碳电池项目连铸连扎生产线。图为工作人员在进行巡检。(艾玉林供图)

长春新区北湖未来科技城外景。(程海龙供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倪文忠

吉林省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领跑全国,形成“一产稳增、二产快增、三产优增”的良好局面。成绩背后,是吉林省近些年来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投资结构有效调整、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形成的“累积效应”。

吉林省今年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36.1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5%,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增速排名第一,领跑全国,实现“开门红”。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26亿元、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916.59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862.34亿元、增长5.7%,形成“一产稳增、二产快增、三产优增”的良好局面。

成绩背后,是吉林省近些年来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投资结构有效调整、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形成的“累积效应”。

2018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2021年,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2023年,吉林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努力在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和高品质生活体系上率先实现新突破,加快构建以大农业、大装备、大旅游、大数据“四大集群”培育为重点,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康养、新服务、新电商“六新产业”发展为方向,以新基建、新环境、新生活、新消费“四新设施”建设为保障的“464”新格局。这是吉林省落实中央区域布局、扛稳职责使命、再造发展优势、推动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如何突出培育新质生产力这个重点,谋划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示范效应好的优质项目,为吉林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吉林省发展改革委的回答是:牢牢把握主责主业,瞄准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合理调整确定投资增长目标释放更多空间,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扩大产业投资促进投资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塑造吉林产业发展新优势。

新能源:高质量战略决策引领产业结构升级

以蓬勃发展的“六新产业”中的新能源产业为例,2023年,吉林省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859.6万千瓦,电力新能源产业加速向千亿级规模迈进。近日,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胡玉亭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推动风光电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需要创新思路,努力走出一条适合吉林实际的新能源跨越式发展之路。

吉林省鼓励头部企业或联合体作为绿电产业园区建设运营主体,电价形成、电力交易、项目用地、项目审批方面创设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操作性强、含金量高。吉林省采用增量配电网、局域电网、新能源直供、自带负荷等“绿电+消纳”供能模式,可实现80%以上的绿电就地转化,从而破解了电网消纳难题。吉林省还在建设若干个千万千瓦级绿电产业园区和一批投资百亿级氢基绿能产业园区,推动现代储能和其他一些相关绿色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拓展应用场景,扩大氢燃料汽车、氢能源列车等一系列产品产业规模,打造“绿氢+”全产业链。绿电作为吉林的宝贵资源,必将成为吉林省下一步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的强有力支撑。

据吉林省发展改革委介绍,吉林省正着力打造5个增量配电网产业园区和5个投资百亿级氢基绿能产业园区,加速布局“绿氢、绿氨、绿醇、绿色航煤”全产业链条,推进“吉氢入海”工程,全力推进“陆上风光三峡”,力争到2024年底前省内风光发电装机突破2300万千瓦,提前实现超过水上三峡的发电装机规模,到2030年底前省内风光发电装机突破6000万千瓦。

主体区域包括白城市、松原市及四平的双辽市在内的“陆上风光三峡”利用正在推进的“吉电南送”特高压通道等电力外送条件,全力推进“国家级新能源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打造省内消纳基地、新能源外送基地、新能源转化基地3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

在白城市镇赉县建平乡莲泡村,记者看到,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发电板一望无际;远处,数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大地,叶片迎风转动,如同一幅“风”“光”产业画卷,这就是总占地面积约为734公顷的华能吉林发电有限公司镇赉新能源项目。据镇赉县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总装机容量为300MW,光伏组件总安装数量约为968484块,各项发电设备约1690台,总投资约为18.7亿元,年发电量约为5.05亿千瓦时,年产值2.19亿元。

在大安市两家子镇吉林西部(大安)清洁能源化工产业园,吉林省“氢动吉林”行动的标志性项目——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就坐落于此。该项目采用“绿氢消纳绿电,绿氨消纳绿氢、源网荷储一体化”全产业链思路设计,预算投资59.56亿元,新能源装机80万千瓦,年制绿氢3.2万吨,年制绿氨18万吨。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65万吨,节约标煤23万吨。

近年来,白城市着力打造电产业示范园区,将白城绿电产业示范园区作为“一号工程”加快推进。以洮北经开区为核心,以源网荷储一体化为模式,规划了50平方公里土地作为负荷项目区,划分为绿色新材料、绿色冶金、绿色装备制造、绿色大数据、绿色食品及医药健康、绿色氢能、绿色化工等7个特色产业板块;同时整合方圆100公里半径内约2300万千瓦风光资源配套建设清洁能源供应基地作为源端,同步建设增量配电网,背靠大电网调峰,逐步形成企业用能成本每千瓦时0.45元的低电价政策洼地,吸引高载能高技术项目落户白城。投资100亿元的吉电能谷铅碳电池及废旧铅蓄电池综合利用项目就落户绿电产业园区。

“随着吉林省内新能源产业链逐渐完善,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为企业带来了更多实惠,公司生产所需主要材料都可以实现本地化供应,生产成本会大幅降低。”吉电能谷(白城)储能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松原市地处全国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的松辽清洁能源基地,风光资源总体规模达3800万千瓦。据松原市发展改革委介绍,松原现有吉林油田、大唐集团等新能源发电企业30家,主要涉及风能、光伏和生物质能发电,累计获得新能源指标1400万千瓦以上、并网风光发电近400万千瓦,均居吉林省第2位;2023年,共获得新能源指标350万千瓦、年度发电量125亿千瓦时,增速分别为190%和39.65%,均居吉林省第一位。

位于松原市宁江区雅达虹工业集中区的正泰新能6GW高效组件及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占地43.27万平方米,由“太阳能光伏高效组件厂+逆变器制造厂+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厂”等一系列新能源光储充产业链装备制造项目共同组成,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形成年产6GW高效光伏组件的产能,填补东三省光伏装备制造产业全产业链的空白,将成为吉林省乃至东三省规模最大的新能源光伏装备基地。同时,还将引进上下游数十家产业落地吉林。

新兴产业: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扩大有效益投资

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决策,是吉林省高质量战略决策引领产业升级的一个剪影。如今,吉林省项目建设朝高质量方向不断迈进,取得了显著成绩。2023年,吉林省共组织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2535个,推动开工百亿元级以上重点项目15个。目前,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项目、中车新能源产业基地、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吉化转型升级、梅花氨基酸、长光卫星、西部“陆上风光三峡”、东部“山水蓄能三峡”等一大批立省强省的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工程项目深入实施、加快推进。

此外,以碳纤维复合材料、化工材料、生物基材料等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2023年实现产值650亿元,以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药为主体的新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187.6亿元,以健康养生、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等为主体的新康养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以信息技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为主体的新服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新电商产业发展迅猛,全省网络零售额突破千亿元大关,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过30亿元。

如今,吉林省大力推动新兴产业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例如,长光卫星公司“吉林一号”卫星星座二期、三期项目及批量化低成本通信卫星生产线等项目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批复。长春算力中心一期工程建成,目前算力为“5P超算+100P智算”,远期算力将达到“10P超算+300P智算”。目前,吉林省已建成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个,省级集群7个,重点培育集群4个,形成了梯次培育的集群发展结构。

产业发展离不开科创支持。吉林省正在推动国家级开放合作平台和实验室建设,培育建设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推进北湖未来科学城、永春现代生物医药城、环吉大双创生态圈、净月科创谷等科创载体建设;加快建设了高功率半导体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基因工程教育部工程中心、先进结构材料实验室、吉林省氢能产业综合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加强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了强大的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支撑。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位于长春新区的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生产车间内,呈现着一派繁忙有序的生产画面。智能化的流水线生产设备高效作业,工人铆足干劲忙生产、赶订单、抢进度;在液相色谱仪室,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原液残留量的检测……长春新区第一时间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的《促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精神,积极谋划重点项目,主动争取重大产业项目、科技创新平台和功能性基础设施落位布局。

长春新区以北湖未来科学城建设为引擎,持续壮大生物医药、光电信息等主导产业,全面布局未来产业。2023年4月开工的长光卫星航天信息产业园二期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今年10月竣工投产后,预计实现产值20亿元,新增就业2000人。项目建成后将打造海量数据存储、应用基地,全面构建航天遥感数据应用产业生态圈,赋能航天遥感数据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航空信息产业链升级。

2023年,长春新区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26亿元,龙头企业长春高新股份在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排名连续六年上升,百克生物、圣博玛、迪瑞医疗等重点医药企业实现两位数增长;长春新区在全国204个生物医药园区中,综合竞争力提升到第14位,医药全产业链规模突破500亿元,推进项目121个,产业影响力接续提升。进入2024年,长春新区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势头不减,百克生物、迪瑞医疗、金赛药业等“链主”企业,正快速提升链群企业发展能级,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上寻突破。

3月24日,我国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实践先锋——森亿智能北方中心在北湖未来科学城核心区——长新创谷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正式开业。核心区的“大金球”——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北湖未来科学城地标性建筑项目,通过引进科研技术转移单位,开设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打造面向长春市、吉林省乃至全国的创新要素集聚的新型科技综合体。

在施工现场,记者看到近百名施工人员正在楼内进行轻钢龙骨隔墙及机电管线安装工作。

长春高新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程海龙说:“目前装饰工程施工已经全面展开,我们将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保证6月30日交付使用。”

长春新区发展改革局局长许亮表示,结合长春高新区2024年重点工作落实推进会的部署,将聚焦北湖未来科学城建设,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导入创新资源、人才资源、产业资源,积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创高地。

“项目为王”:促进产业布局高质量发展

今年第一季度,吉林省投资增长6.3%,产业投资增长17.6%,占总投资比重达到6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3%,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2.8%,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港、澳、台投资增长32.1%,外商投资增长99.4%。全省新开工项目50个,较去年同期增加3个。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大量付出。“项目为王”,就是要在项目建设中创造高收入就业、壮大财政实力,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发展根据,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筑牢高质量发展物质基础。2024年,吉林省制定《推动产业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行动方案》,实施制造业、能源、服务业、农林4个重点领域项目攻坚,全力推动实施产业投资项目1715个。

近期,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启动了加快构建“464”新格局规划(方案)编制工作,拟形成“1+4+6+4+X”框架体系,引导各地区充分发挥特色竞争优势,实现全省产业链集群集聚发展和区域差异化协同布局,对各地符合发展布局方向和分工定位的产业项目,在招商引资、项目审批、政策资金、用地用能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和支持保障。

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加强跟踪调度,针对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2023年增发国债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的项目,定期调度项目前期、项目开工、建设进度、资金使用等进展情况,充分发挥各级项目中心作用,做好全周期、全流程保障服务;同时,会同吉林省财政厅等部门,开展问题项目现场办公,督促各地全力加快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进度,有效发挥资金效益。吉林省发展改革委深入实施重大项目谋划专班行动,持续服务指导地方储备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高质量项目,形成梯次滚动推进的良好格局。

吉林省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调整全省产业布局,构建汽车、农产品加工、石化、医药、旅游等多个产业协同载体,促进了地区优势产业协同提升,构建现代产业格局,提升全产业链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快速成长,新兴服务业发展迅猛,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特色鲜明、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蓬勃发展,产业结构加速优化。长春市的集聚核心作用更加显著,“双廊”的集聚引领作用更加突出,中东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西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和中部地区新材料产业集聚态势日益凸显,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张志新表示:“有效投资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引擎。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聚焦‘464’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发挥好投资特别是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在保持投资规模合理增长的基础上,主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因地制宜引导布局重大项目,千方百计扩大民间投资规模,更大力度吸引利用外商投资,紧跟转型数字化、服务智能化、发展低碳化、产业高级化趋势,谋划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引领能力强、创收效益好、发展潜力足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构建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体系和高品质生活体系。”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