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来源:本网稿件作者:时间:2024-04-15

□邓永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大国经济优势所在。当前,我国具备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基础,但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等问题,需要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充分认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作用和堵点卡点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也是我们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抓牢发展主动权的一个关键所在。回顾历史,我国依托国内市场,通过扩大内需,成功应对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2019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冲击,战胜了严峻外部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调,通过出台实施一系列政策举措,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依托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

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95%,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大国经济韧性和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循环还存在不少卡点堵点,低端供给过剩,而高端供给不足,供需不匹配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差距较大,制约内需潜力释放的体制机制堵点还比较多,国内市场空间和潜力挖掘远远不足。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在依然没有完成,区域发展纵深广阔,中等收入群体2035年有望达到8亿人,特别是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国内市场空间还将不断成长壮大。因此,必须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准确把握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实践要求

第一,要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

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当前制约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突出体现在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万元,占人均GDP的比重仅有43.8%,与国际上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60%以上的占比还有不少差距。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特别是再分配的调节机制,还没能很好地发挥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基尼系数较高,导致全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偏低。以上两点从收入总量和收入差距两个方面都对我国消费形成了重要制约。因此,要着力扩大居民就业,特别是高质量就业,这是居民增收的基础。要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以及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通过再分配的调节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推动扩大有收入层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需求持续稳定增长。同时,还要大力改善消费环境,创新消费场景,加快消费体制升级,扩大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扩大投资的长效机制,围绕打基础、立长远、补短板、调结构,拓展有效投资的空间,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着力扩大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关于投资,我国过去更多的是针对生产资料的硬投资,下一步应更加重视人力资本的软投资。特别是在我国人口总量达峰和人口老龄化成为突出问题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着供

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对经济发展形成的重要约束。为了应对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的不利局面,人力资本的投资显得尤为重要,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医疗、育幼、养老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改善提升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消费需求增长,从而稳定中长期经济增速。

第二,要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如何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需求能够有效拉动供给,供给就可以有效扩大就业,稳定收入。就业增加,收入提高,可以进一步扩大需求,需求又可以带动供给提升,从而实现良性循环。为此,需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等各类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形成人力资本提升、产业不断升级、收入持续增加、消费优化升级、人民福祉增进、国家实力增强这样良性的国内大循环。在此过程中,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也能依托国内大市场的完善,得到不断丰富和提升,相应地也能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提供产业基础。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对国际高端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更好地来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作者单位: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