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王庆玲 刘娜 林珺时间:2024-04-11
在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矿区,每一分钟就能装满一节车厢,每隔10分钟就有一列运煤专列驶出,而这背后离不开装车员这个群体,她们与万吨运煤大列为伴,与地层深处的矿工呼应,在每一个朝阳升起、漏尽更阑,用“神东速度”助力“乌金”运出矿区,保障集团一体化高效运营。
——题记
“里环注意,C80车型将进入712塔楼”
“收到”
见到神东煤炭洗选中心大柳塔选煤厂装车车间技术员李琴时,她正在集控室里盯着即将进站的火车。一年365天一列列火车从这里装车,满载“乌金”,运送到全国各地。一人、一机、一平台,这是李琴工作的写照。
李琴所在的大柳塔选煤厂承担着大柳塔煤矿的洗选加工和装车外运任务,日均发运22列,她所在的巾帼智能装车班由9人组成,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她们舍小家顾大家,奋战在装车最前沿,用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和干劲诠释了“巾帼匠心承责先锋”的班组文化。
“滴……滴……”伴随着一声汽笛长鸣,火车渐渐进入视线,李琴眼疾手快地扫视显示屏上的一行行数据。
“液压系统正常、闸板正常”确认无误后,李琴左手摇动黑色手柄,右手按动“定量仓打开”绿色键,顷刻间,“煤流”如同瀑布般进入车厢,最后在高于车帮约25厘米处停落。
“这趟进站的车型共有54节车厢,装满这列火车需要90分钟。”前来等待交接班的装车员何毛毛向记者介绍。
作为神东矿区煤炭外运的咽喉,大柳塔选煤厂环线装车站累计煤炭装车量超5亿吨,曾创造了单日装车26列、10.87万吨的最高装车纪录。
与常规设计不同,大柳塔环线装车站采用环形线循环装车模式,里环和外环四套系统可以同时满足2列火车装运。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智能装车系统建设,调试后可实现智能感知、智能决策、精准计量、自动执行、高效快速的全流程智能装车作业。”说到智能装车作业,何毛毛的眼神中流露出期盼,“到那时,我们的双手就解放出来了,姐妹们再也不用为通宵达旦盯煤、掐煤发愁了。”
而在上世纪90年代,装车效率与现在大不同,据老一辈神东人介绍,当时系统控制要现场时刻盯着,一不小心设备故障后,人工铲煤就成了常事。
“当时只有一套装车系统,一列火车22节,平均每天装车0.4万吨,平均3至5分钟装一节车。现在我们不仅一分钟就能装满一节车,而且这个站装的车型大多是万吨运煤大列,有四套装车系统可以多塔互联互控,根据客户需求,可以实现多煤种的灵活切换、自动配煤装车作业。”工作交接完成后,李琴补充道。
与李琴隔塔相望的何秋霞也是班组的装车“老将”,十余年的装车经历让何秋霞颇有感触。
“装车过程中如果出现煤质波动,这时候就要考验装车员的技术了,我们要根据煤炭装入车厢中的情况,及时调整装车高度,以保障每节车厢的吨位符合标准。这种情况,既考验装车员的眼力,更考验应变能力和预判能力,才能保证装车质量。”何秋霞说。
“装的每节车厢不留坑、不起包,平平整整,这是装车员的必备标准。”但在何秋霞看来,装车员不仅要耐心、细心,而且要在面对突发情况时随机应变。
在何秋霞十余年的装车生涯中,就有一次令她惊心动魄的瞬间,“我平时装车时习惯性地把溜槽向上提。那天是夜班,我装的那趟车型共有132节车厢,装在第120节时,往高提装煤溜槽,结果发现提不起来,一次、两次、三次,关键时刻,我按下急停按钮,但是皮带停了、系统还处于失灵状态,万幸的是溜槽的高度刚刚高于火车车帮,没有带来影响。”
何秋霞说,从那以后,她每次上班前都会提前关注周围环境、查看液压系统、了解煤质情况,并将所有工作想在前、干在前。
保供不停装车不停,在煤炭保供战线上,这支“娘子军”常年如一日奋战在保外运第一线,闻令而行,昼夜不息,将一趟趟“万吨运煤大列”送上“西煤东运”大通道,为社会赋能、为经济助力,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和光明。(王庆玲 刘娜 林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