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4-02-23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中国发展改革记者王健生 田新元 袁琳 吕书雅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断。202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编制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双重”规划》),将重大工程重点布局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三区四带”,提出9项重大工程47项具体任务,着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奏响“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协奏曲”。
截至目前,全国完成营造林1195.53万公顷、退化草原治理1065.92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50.3%。完成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571.13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土地1987万公顷。长江、黄河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持续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步增强,分层次、分类别的湿地保护体系加快构建。有效遏制了重点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趋势,对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本报记者北上南下、西出东进,对“双重”工程重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采访。调研采访中的四个“重”让记者印象深刻。
一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十四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加快构建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实施。
《“双重”规划》印发之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又会同有关部门全面完成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9项专项建设规划的编制印发,构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1+9”规划体系。同时,推动生态领域有关工程被列入“十四五”规划《纲要》“102项”重大工程。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各项目所在地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认识,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黑龙江、湖南等省构建了本省区的“1+N”规划体系,浙江、福建、湖北等省编制印发了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天津、河南、四川、重庆等省市则编制印发了“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林草发展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相关规划。有关地区还结合当地实际,谋划了一批区域性的重大工程,如天津的“871”重大生态工程、吉林的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内蒙古的黄河流域生态廊道建设等。通过这些区域性的规划、方案和工程,促进“1+9”规划体系进一步细化实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理念和要求逐步落实落地。
各地按照系统论的思路,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研究,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制定综合性的保护和修复措施,着力解决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间割裂保护、单项修复的问题,从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全面增强。
广西北海市山口红树林保护区,郁郁葱葱的红树林,随处可见的白鹭蹁跹,让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这一切和《“双重”规划》的实施密不可分。
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北部湾海岸带,地处我国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中,对于保护北部湾沿海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红树林,素有“海上森林”“海洋卫士”之称。但长期以来受围塘养殖、围滩养殖、海滩挖捕、捕捞等原居民人为活动,以及养殖排污、有害生物蔓延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多重因素影响,北海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受到威胁。
2022年以来,广西一共争取到中央资金10亿元用于全区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和保护,其中6000万元用于山口红树林保护区。
“目前,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提高。退养还滩33.3公顷;已清除互花米草共40.5公顷;清理了6.67公顷红树林地海洋垃圾共3330立方米;清理海岸线约4公里,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保护区红树林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山口红树林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宏科说。
与此同时,这里已初步构建了红树林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全面对保护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滨海植物、鸟类、游泳动物、昆虫、水文水质等进行连续监测,构建了保护区“海陆空”立体巡护监管体系。通过项目实施,科研监测队伍能力稳步提高,提高了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管理水平。
红树林保护的积极探索,成为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有机结合、深度融合的成功范例。
“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各地注重整体推进,在重点突破的同时,不断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
二重: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从量变到质变
全面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重在解决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功能问题。
“双重”工程实施三年多来,各地将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着眼点、关注点从主要追求自然生态空间的扩张、自然资源总量的增长,逐步转向量质并重、以质为先,通过高质量建设重大工程,逐步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从量变到质变。
滔滔黄河滚滚东流,奔腾万里浩荡入海,造就了黄河三角洲这片广袤神奇的土地。这里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际候鸟迁徙保护的关键区域,被列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
山东省东营市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地处黄河、海岸带两大重点生态区的交汇处,湿地面积占全省1/4,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地理特征丰富。近年来,东营市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扎实推进黄河三角洲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项目,构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体系,全面推进舒朗大气、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建设。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农经处副处长尹衍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东营市沿黄生态长廊、保护区退化湿地修复、刁口河流域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任务,是国家支持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涉及面最广、投资量最大、支持最直接的重点项目。
“刁口河治理,一共投资3000多万元,从2022年10月10日开工,不到一年时间,项目工程全部完工并通过验收。”刁口河项目办技术负责人李永告诉记者,2023年生态补水期间使河王分干渠以北河道输水流量达到50立方米/秒,送水时间比以往最短用时提前6小时,生态补水效率大幅提升。为保护区湿地修复,动植物栖息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提高等提供了保障。
全球性的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的泛滥问题广泛存在于全国沿海各地,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在山东,黄河三角洲的互花米草占到了全省70%以上。
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项目是国家实施《“双重”规划》以来,山东省发展改革委批准立项的第一个生态建设类项目。
“互花米草整个项目设计的治理时间是4年,两年治理,两年维护。我们从2022年9月开始,目前已完成全面刈割和10遍翻耕,正在进行持续治理和维护。我们坚信,再连续三年治理就能清除互花米草。当然,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清除完成之后还需要长期的监测,随时发现,随时处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科研中心主任周立城说。
据周立城介绍,如今,东营境内互花米草治理区清除比例超过99%。注重综合治理系统修复,东营在治理互花米草的同时修复了1000公顷盐地碱蓬、50公顷海草床,底栖生物种类增加近30%。
随着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提升,保护区成为越来越多动植物的乐园。2022~2023年度,丹顶鹤越冬数量超过300余只,成为全球丹顶鹤重要越冬地。黄河三角洲正在为全国互花米草治理开出一张“战草”良方。
目前,在黄河三角洲北部,形成以黄河干流、刁口河、神仙沟为线,孤岛刺槐林、自然保护区湿地为面的治理格局,项目实施全力打造区域系统治理生态样板,能有效推进全市水、林、田、湖、草、湿地、滩涂、海岸线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河—陆—滩—海”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沿黄地区提供了生态安全屏障,有效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黄河两岸经济林发展迅速,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
形成了以苹果、梨、桃、葡萄为主,集休闲观光、采摘、旅游、农超对接、认领等为一体的经营模式。
三重:构筑和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双重”工程的核心就是重要生态系统和重大工程这两个“重”字。三年多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围绕各个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部署实施重大工程和重点任务,不追求全域覆盖,也不搞面面俱到,将重大工程的着力点集中到构筑和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体系上来。
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兴安岭地区融媒体中心 高越/摄
“大火无情,耽误不得。”这是记者在大兴安岭林区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大兴安岭是我国最北生态安全防护屏障。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大兴安岭漠河林场考察时指出,“要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决不能让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之功毁于一旦。”
森林防灭火是大兴安岭造林护林的重中之重。
记者穿行在大兴安岭的管护区内,每到重要路口都要接受防火检查。一个个管护站和瞭望塔,织成了非常严密的防护网。
阿木尔林业局有26座防火瞭望塔,守护着祖国最北端的森林。刘兴波就是最北端防火瞭望塔的守塔人。
“我们主要通过高倍望远镜四处瞭望,查看有没有出现火点。一遇上火情,马上通过电台向局防火办汇报。”刘兴波告诉记者,这座防火瞭望塔高42米。大兴安岭每年防火期从3月开始,一直到11月初大雪封山时才下山。他一般早上天亮上塔,天黑下塔。塔上生活枯燥而紧急,平时感觉孤独的时候就吹吹萨克斯,减减压。
统计显示,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覆盖率已达85.3%。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当地火险形势更加严峻,但受害森林面积不断下降,原因是什么?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李会平说:“这得益于森林防灭火预警立体监测体系发现早、处置快,更离不开一代代林区人默默坚守,奉献青春与智慧。”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大兴安岭大力推进人工造林及后备资源培育,不断加大苗木培育创新力度,引进推广育苗新技术,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
李会平表示,下一步,将突出“抚育、管护”两大重点,生态创优、绿色发展,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做优资源存量,提高生态增量,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国有林区生态修复示范基地。
四重:创新引领制度先行
《“双重”规划》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改革举措,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规划。在重大工程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始终将改革和创新作为一条主线。
在重大工程的组织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着力夯实制度基础,不断健全重大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将原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等以条线为主设置的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统筹整合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等两个专项,探索以区块为主、条块结合,以治理区域为基本单元,谋划重大工程,在专项设置上率先践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在有关建设任务上,既部署了面上的保护政策,又突出了重点关键环节的修复和治理,还包括科技支撑、资源保护等生态保护支撑体系。
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适当提高了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草原围栏、人工种草、草原改良等建设内容的中央投资补助标准,并以各地建设成本、财力情况为依据,出台了差异化补助政策。
有关地区也结合本地实际,围绕项目储备、项目组织、“国土三调”成果应用、国土空间规划衔接、造林种草任务统筹安排、项目落地上图等,也出台或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河北研究确定了重大工程项目编报、审批、入库审核、计划申报等一系列管理流程,指导各地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内蒙古印发《关于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审批权限的通知》,明确有关项目的审批权限,厘清了项目申报和审批流程。
这些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为科学系统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生态保护修复的公益性很强,目前在生态保护修复中因为盈利能力比较低,项目的风险比较大,加之缺少一些必要的激励机制,社会资本来投入生态保护修复的意愿不强,比例也不是太高,仍然还是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投资的渠道相对单一,总量有限。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政府投入的同时,一定要通过释放政策红利,为社会资本、社会力量投入生态保护增加动力、激发活力、挖掘潜力,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
202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主要机制、重点领域、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作了系统部署,进一步促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江西、广西、浙江、安徽、福建等省份也积极推进社会资本参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耕地保护,探索矿山修复和耕地保护与土地指标交易、产业发展、休闲旅游等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而激活乡村“沉睡”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在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猫洞乡和谐村,一个个圆形钢筋混凝土半埋式蓄水池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普定县林业局局长李光梅告诉记者,蓄水池的功能是集蓄地表径流,减少洪水造成的水土流失,充分合理利用自然降雨,就近供种植基地浇灌需要,减轻水土流失。蓄水池投资少、占地少、扰动地表少,就像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一个个小水缸,促进了石漠化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壮大,让“石头上开出了生态花,岩山上结起了富裕果”。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记“国之大者”,扎实推动项目落地见效,厚植绿色底色,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