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民生答卷绘就幸福底色

——从2023年社会发展政策看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来源:本网稿件作者:时间:2024-01-26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程晖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定义更加丰富,渴望得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2023年,对于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的工作而言,显得格外忙碌。司班子成员带队调研87次,举办现场会9场,足迹遍布31个省区市,从调查研究中发现群众的急难愁盼和政策着力点;改善教育、卫生、文化、旅游、全民健身、社会服务、“一老一小”等公共服务设施条件……

我国社会事业发展面临新形势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

人口规模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人口成为影响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变量。当前,我国人口惯性增长逐步减弱,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传统养老育幼功能弱化,民生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将面临劳动力供给减少、社会化需求增加等多重挤压。这样的变化,也使得社会发展司的工作重点发生变化。

2023年12月15日,一个国内机器人行业的小型座谈会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北楼会议室召开,召集这次会议的不是和机器人行业关系比较紧密的产业司或高技术司,而是社会发展司的人口处和科技部转入人员。

这次座谈会围绕着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机器人的产业发展展开,会议持续了4个多小时,气氛热烈。座谈结束时,与会的机器人行业企业家们仍意犹未尽,他们还有很多的经验想分享,许多的困难想诉说,更多的期盼想倾诉。

企业家们普遍认为,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有技术积累和成本优势;作为人口大国,养老服务机器人在我国需求量大、应用面广。可以说,发展养老服务机器人正当其时、适逢其势。他们认为,目前国内服务机器人发展总体处于起步阶段,类似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早期,我国企业与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世界顶尖企业没有代差,此时正是“弯道超车”的“临界点”,需要国家顶层设计来助力产业发展。

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我国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基本国情。“在制定宏观政策时,要结合人口要素这个长期的视角,比如医疗、教育、财政政策等都与人口息息相关,要做到统筹和平衡。”社会发展司人口处干部吴雪尧在2023年第4期“发改书吧思享汇”上谈到,通过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着力完善相关经济政策及配套措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强化民生保障,使人口要素始终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持久动力。

随着民生需求不断升级,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提标扩面期待不断提升。统筹平衡财力可持续与满足群众需求的难度越来越大。

另外,科技渗透社会事业的广度深度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涌现,科技渗透公共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既为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提供了新可能,也将带来难以预知的新挑战。

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局势,如何在大变局中开创出社会事业发展新局面?如何推动社会政策主动适应社会形势新变化,更加主动作为,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发挥更大作用?2023年2月履新的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深感身担的重任:“此前,我先后从事过工业和经济运行调节等工作,社会事业对我来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其中有很多需求过去并不是紧迫的,现在人民群众要求高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工作水平也要相应提高。”

深入调查研究群众“急难愁盼”

“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从事社会事业,怎样才能打开工作局面、有效推进工作呢?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工作经历给了我很大启发。”刘明谈道。

习近平总书记刚到浙江工作时,以调研开局,2002年10月至2003年1月,他就完成了自己给自己布置的“到11个市都跑一跑”的任务,到2003年7月省委全会召开前,他就走过全省11个市、69个县和大部分省直部门、单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把学习和调研落实到完成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项任务中去”,把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第一时间印发了在全委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和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要求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掌握真实情况和民情民意,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023年上半年,社会发展司把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全司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开展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准确认识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多方探求科学应对变局的新举措,积极寻找主动求变的新路径。

社会发展司的干部们在不断深入的调查研究中,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看不加滤镜的社情、听最原生态的民意,推动解决“民生账单”。

社会发展司综合处在调研中发现,不少老旧社区因规划建设相对滞后,用于嵌入式公共设施建设的空间少,而老百姓对公共服务的高频需求90%在社区满足。空间从哪里来,服务怎么集成?服务怎么嵌入?怎么保证服务高质量且可持续?地方政府哪些政策落地?“嵌入式公共设施建设是一个‘绣花工程’,工作难度很大,需要配套的改革和政策的集成,以及部门的协同。”综合处处长徐辉谈道。

社会发展司组织青年干部围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开展调研攻关,调研报告获得中央和国家机关“关键小事”调研特等奖。2023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一种或多种服务,优先和重点提供急需紧缺服务,确保便捷可及、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逐步补齐其他服务。《方案》明确,工程覆盖各类城市,优先在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大城市推进建设。

为解决群众跨省就医难题,回应群众对“看病难”问题的关切,社会发展司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有效扩容、定向放大。数据显示,前四批项目医院平均病床使用率由2022年的74.5%升至2023年9月底的82%,明显优于全国三级医院平均水平;2023年三四级手术占比较上年提高42.6%,进一步聚焦“看大病”定位要求;在医疗资源薄弱地区重点建设460多个优势专科、引入6200余项医疗尖端技术(其中填补省内空白1308项),患者跨省就医平均较项目建设前下降37.1%,“大病不出省”战略迈出坚实一步。据统计,通过把跨省异地就医患者引导到本地就医,患者次均住院费用支出可节约56%,平均每人次住院节省近8000元,叠加跨省奔波带来的食宿、交通等支出,人均节约费用可达1.5万元。

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深入总结新冠疫情三年防控经验、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社会发展司研究起草《关于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后,通过完善“1+N+X”政策体系、指导北京市平谷区先行试点、加快推动相关项目储备与建设等方式,加紧推进相关工作。各部门和地方积极响应、认真落实,取得阶段性进展。

为从源头降低疾病传播风险,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社会发展司积极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地方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清理整治,打造干净、整洁、宜居的城乡环境。2023年下半年,社会发展司联合全国爱卫办,向各地征集近600篇城乡环境卫生清理整治案例文章,通过组织专家评审,最终遴选出一批优秀案例,并在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大会上向各地推广。相关工作引起广泛反响,掀起一波城乡环境卫生清理整治热潮。

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针对当前各地历史文化街区普遍存在的房屋建筑年久失修、基础设施不足、人居环境品质差、文化阐释不足等问题,社会发展司在多次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并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研究起草《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等保护提升项目建设指南(试行)》,明确项目组织与实施管理、建设总体要求、主要建设内容等,引导各地通过“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建设小而精、特而美的文化设施。

社会发展司在调研中发现,我国保育员、护理员、康复师等专业人才相对短缺,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突出短板。比如,目前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按照平均1名护理员照护3名老年人的国际通行标准测算,养老护理员需求总量达千万量级,但目前仅有50多万名养老护理员。又如,我国家政从业人员总量超过3000万,但仍存在千万以上的缺口,全国近80万家家政企业中,员工制家政企业占比不到4%,大部分中介制家政企业“小散弱”,家政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提高质量成为家政行业发展的迫切任务。

社会发展司社会服务处走访员工制家政企业时,被一位退休阿姨谈到拿到退休工资的幸福感深深鼓舞,家政企业员工化这条路是时候要努一努拓一拓了。聚焦提高家政服务质量,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印发《关于支持和引导家政服务业员工制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从5个方面系统提出了20项政策措施,明确把员工制企业转型作为家政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描绘了新时代家政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新蓝图。

社会发展司在多地调研“一老一小”工作时,不少人反映希望国家推动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减轻不孕不育患者医疗负担。有研究显示,我国不孕不育患者人数超过5000万,每年约有30万名试管婴儿诞生,背后都是精力和金钱的巨大付出。从各地实际看,各地对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意愿很强烈,开展了不少前期研究,具备较好工作基础。社会发展司卫生处将这些情况反馈给国家医保局,国家医保局反馈将推动各地综合考虑医保基金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适时出台有关办法。过后不久,北京市医保局发布了本市相关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报销范围的通知。但如何进一步向全国推开,需要国家层面做好统筹,各地因地制宜,进一步深化论证、优化完善。

拔尖创新人才是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虽然占比极少,但代表着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极限高度。一般来说,越早发现、越早培养,越能成大才、担大任。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仅按国际通行的1%的识别门槛计算,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潜在规模近300万。拔尖创新人才如何早发现、早培养?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等“关键小事”,社会发展司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开展调研攻关,调研报告获得中央和国家机关“关键小事”一等奖。

推动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怎么办?政策保障不充分不平衡带来区域分化抗风险能力不足,怎么办?大城市“挂号难,看病难”,怎么办?一道道社会领域面临的难题,在社会发展司专题调研后化作一项项政策,推动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23年8月,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明确81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责任部门,将“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服务”纳入标准范围,实现国家标准首次动态调整。

加快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实施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支持产粮大县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一老一小”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深入调研评估高校学生宿舍现状和缺口,推动高校学生宿舍补短板、优布局,改善高等院校基础办学条件。支持各地殡葬设备购置,推动补齐火葬区殡仪馆“空白点”等。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累计批复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积极引导京沪等地高水平医院在优质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建设分中心或分支机构,如期完成全国范围内规划布局。研究推进国家医学中心遴选和建设,支持2个先导性项目开工。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建设,组织开展中医经络(针灸)研究等。

推进社会领域重大工程。组织实施社会领域六大工程,改善教育、卫生、文化、旅游、全民健身、社会服务、“一老一小”等公共服务设施条件。

推进城市更好承载人民美好生活。建设两批次54个儿童友好城市,启动第三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创建命名首批33个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带动引领全国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发展等。

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报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印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推进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重点支持三星堆、殷墟、二里头、汉魏洛阳城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印发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推动新疆旅游高质量发展等。

加快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速推进体育公园建设,2023年新增建成体育公园超过300个,让群众共享共用更多绿色便捷全民健身新载体。开展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研究编制大运河国家步道建设实施方案……

聚焦“民生小事”,履行“国之大者”,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用一项项彰显温度和关怀的实招硬招夯实民生之本,不断满足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期待,也勾勒出一幅幅温暖人心的民生画卷。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