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

擦亮“良渚文化”“科技创新”金名片 铺展高质量共同富裕新图景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共同富裕实践观察

来源:本网稿件作者:时间:2024-01-24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王健生  荆文娜  安宁

这里,拥有杭州未来科技城、良渚新城、钱江经济开发区三大产业平台,聚集了阿里巴巴全球总部、中电海康总部等一大批龙头企业,人才总量突破40万人。

这里,5000多年良渚文化、2000多年运河文化、1000多年径山文化和双千年古镇文化交相辉映。

这里,拥有杭州高铁西站枢纽,以及密集的高铁、地铁、高速和城市快速路。群众生活幸福安康。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继续领跑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勇夺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大关,打了一个漂亮的“经济翻身仗”。202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至1.53,持续位居省市最优行列。

这里就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近年来,余杭区擦亮“良渚文化”与“科技创新”金名片,打造创新型发展高地,落地一批标志性共富成果,探索现代化治理路径,铺展出高质量共同富裕新图景。在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绩效考核评价中,连续两年获评全省优秀等次,成为我国共同富裕“先行队”里的“排头兵”。

近日,记者走进余杭,走进这个创新活力之城的新中心、历史文化名城的新中心、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新中心,探访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的实践与创新。

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梦想小镇 (杭州市余杭区发展改革局供图)

系统性重塑数字经济,放大创新资源集聚效应

“创新是余杭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最闪亮的金字招牌。”余杭区有关负责人表示,余杭坚持以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为引领,推动创新载体提档升级、打造成熟的创新生态系统,塑造竞争发展新优势。

——放大创新资源集聚效应。

数字化改革是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的“船”与“桥”,为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提供了根本动力。作为浙江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余杭从本世纪初布局发展互联网和电商产业开始,近10年来,从消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产业,从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先行区到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余杭始终走在创新与自我重塑的迭代发展之路上,逐步构建起以数字经济为核心、新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余杭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要走好共同富裕之路,关键要做大“蛋糕”,分享好数字经济的发展红利。近年来,余杭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通过做大产业平台、做强主导产业,提升整体经济实力,为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曾经,一大半都属于农村的余杭被看作是老杭州的“乡下地方”。如今,沿着文一西路走一走,可以触碰到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跳动的脉搏——道路两侧是阿里巴巴全球总部、字节跳动华东中心、快手浙江中心、vivo全球AI研发中心、钉钉总部基地全球移动端研发总部等一批头部企业,以及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大省实验室和北航中法航空学院、浙大超重力大科学装置等一大批科研创新平台。

——以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

2023年,余杭以浙江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杭州高水平全面重塑“数字经济第一城”为契机,启动数字经济的系统性重塑。

目前,余杭正在加速传统电商向新电商迭代,启动打造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链和智能计算产业链,同时把数实融合作为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的重点,推动数字技术对产业特别是工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加快一二三产业跨界融通发展,逐步放大创新资源集聚效应。

——以人才创新塑造新质生产力。

共同富裕的落脚点始终在人,而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人才不仅是关键变量,更是第一资源。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发展改革局党委委员、区委社会建设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吴云峰向记者表示:“余杭最关键的创新体现在引才育才上。”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这是余杭对人才不变的承诺。

好的营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服务体系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记者了解到,余杭以人才创新塑造新质生产力,积极探索科创平台牵动“科教人贯通”、战略任务牵引“大兵团作战”、龙头企业牵头“创新综合体”,以创新举措开局破题。

在未来科技城,记者看到分布着不同主题的小镇和园区: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海创园、5G创新园、浙大校友总部经济园、数字健康产业园、XR产业园等。眼下,在这些星罗棋布的产业创新平台上,从企业“聚合”到产业“聚变”的裂变效应正在发生,为余杭的创新生态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湖畔良仓是首批入驻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的孵化器品牌。品牌总监鲁宇告诉记者,入驻后,在政府提供的多重奖励政策支持下,企业迅速成长。孵化类平台的壮大产生“涟漪效应”,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通过平台,凭着“独家秘笈”闯出一片天。鲁宇介绍,截至目前,湖畔良仓深度孵化了独角兽企业2家,准独角兽企业16家,国高项目共计35个。

余杭区以科创服务一体化为切入口,探索双孵化器互通模式,依托集人才、科技、资本、市场等要素于一体的杭州·余杭VentureLab一体化科创培育平台,打通各要素资源高效流动渠道,促进省域内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具有余杭特色的“五链”融合人才“双向双创”新模式,进一步激活余杭创新企业、飞地企业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2023年度第一批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中,余杭区共有127家企业入围,数量占杭州市近1/5,数智化服务类企业大幅增长。2022年度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名单中,余杭区1602家企业上榜,数量居全省第一。2023年上半年,余杭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952.2亿元、增长12.9%,总量保持浙江省第一。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浙江是全国常住人口增量第一的省份,余杭,则是浙江人口净增量最高的区县。每年流入杭州的人才超过50%都留在余杭。目前,余杭人才资源总量突破40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4以上。

顶尖人才、龙头企业的落户形成了“虹吸效应”,吸引科创企业源源不断地聚集而来,越来越多立体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科创园区诞生,不断生发技术、人才、金融资源的聚合效应。

——创新驱动优势产业叠加。

经营主体旺盛的生命力转化为经济指标的强势反弹。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余杭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9.79亿元,2024年将冲刺2022年2月制定的三年实现“双千亿”目标,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并有望成为浙江首个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突破3000亿元大关的区县。

这背后的底气,离不开创新驱动聚集而成的国之重器落户、“领头雁”引领,林林总总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创新主体,以及余杭40万人才“家底”的支撑。

2023年,余杭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浙大超重力大科学装置顺利封顶,北航中法航空学院建成启用并正式招生,之江实验室入选首批国家公共算力开放平台,良渚实验室成功打造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湖畔实验室顺利竣工,浙江创新馆、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成投用,未来科技城成功获批省级高新区,余杭连续3年夺得全省“科技创新鼎”。高标准建成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与阿里巴巴集团“1+6+N”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高桥云港竣工开园,在杭州市率先实体化运行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一中心一平台”。

记者了解到,备受瞩目的阿里巴巴全球总部建设项目目前已基本竣工,2024年正式投入使用。建成投用后预计形成3万人左右的信息软件、电子商务等高层次人才集聚地,并形成产业示范效应和标杆效应,将有力推动杭州未来科技城电子商务等核心产业和创新型产业集聚,有利于浙江创新型省份的建设,促进杭州市、余杭区创新型产业的快速发展。

不仅如此,余杭优势产业的叠加效应仍在进一步扩大。2023年12月14日,余杭召开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推进大会,举全区之力支持大走廊建设,其中明确提出的三大目标定位之一,就是文化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地。以廊道式推进文化发展的创意,来源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经济发展廊道建设中获取的实践经验。截至2022年底,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5%,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5.3%,有效证明了廊道式发展的显著成效。

余杭以民生幸福共同体为抓手,奋力破解“民生幸福”这一重要的时代命题。记者荆文娜摄

擦亮“良渚文化”底色,“三乡人”赋能乡村振兴

城乡统筹,是每个共同富裕“考生”绕不过的必答题。

余杭创新杭州未来科技城与山区五镇“1+5”山城协作模式、加强国有企业与山区五镇“5+5”镇企合作、开展“百企百社结百村”结对帮扶等,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推动山区乡镇成为创新创业第二空间。

最新数据显示,余杭2023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5.5万元,持续位居省市最优行列。在吴云峰看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领跑浙江省的背后,是乡村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挖掘差异化发展优势的结果。在这里,以特色产业带动、数字文旅探索、基层治理赋能等为代表,市场、数字、机制等思维的运用,正向外界展示着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

——共育人才“同心树”。

在余杭,记者听到了几个新名词——“乡村职业经理人”“乡村造梦师”等。针对一些村干部并不擅长经营,强村公司无法很好打开市场的问题,2019年,余杭率先探索面向全国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的路子,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三乡人”助力乡村振兴的共富图景正在余杭绘就。

径山村人马宽是“归乡人”的代表。留学归来后回村创业,如今他是一名乡村职业经理人,也是径山村下属旅游公司的负责人。他向记者介绍,由公司团队筹划和落地的“禅村喫茶节”,3个月里使径山村客流量增长近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增长20余万元,带动村民增收超150万元。

在余杭,越来越多像马宽这样的年轻人在村子里“安营扎寨”。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浙江项目主任、青山自然学校联合创始人张海江,是青山村第一位“新村民”。通过交谈,记者得知“85后”的他因“治水”项目与青山村结缘,从此便扎根在青山村。青山村由此也迎来了第一批“新村民”——融设计图书馆的20多名员工。如今,青山村的“新村民”队伍逐渐壮大至近百名,他们是乡村职业经理人,也是“新乡人”,还是年轻的建筑师、设计师、手工艺者、策展人、环保公益者……

作为“原乡人”,径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俞荣华对当地的变化和发展感受尤为深刻。他向记者表示,推动乡村共富的“美丽蝶变”要找准定位、突出特色,把乡土风貌、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在他的带领下,曾经论斤讲价的径山茶,已经开始按克精品出售,径山村也摇身一变成为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网红村”。

汇集“原乡人”智慧,凝聚“归乡人”力量,融合“新乡人”资源,是余杭践行“千万工程”的特写。为了聚引“三乡人”,余杭优化新乡贤政策,加强人才招引留,同时成立新乡贤组织,积极筑巢引凤,新乡贤人士不断集聚回归。截至目前,余杭入库新乡贤3100余人,成立村社级新乡贤组织36个、异地新乡贤组织2个,实现了全区12个镇街级新乡贤联谊会全覆盖,新乡贤网络持续织密。

——探索共富“同心路”。

农民钱包的日益丰盈,是余杭农村产业不断壮大、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最好的诠释。在“三乡人”的带领下,余杭的乡村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位于苕溪南岸的永安村,地处非常滞洪区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村内九成以上都是农保田。2019年,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只有73万元,在余杭街道排名倒数第一。

如今,记者走进永安村发现,稻香党群驿站接待室参观队伍络绎不绝。“刚刚走的是重庆的调研团队,今天已经接待了五六波参观团了。”强村公司运营负责人张怀志告诉记者。

曾经“垫底”的永安村为何会成为众多乡村学习的对象?记者了解到,2019年,余杭街道启动“禹上稻乡”共富项目,样板项目就放在稻田最多的永安村。对于永安村能成为样板项目的原因,余杭街道区域发展办公室副主任胡丹宁对记者分析,“正是因为永安村没什么特别,是最为普通的乡村,因此有关做法才具有一定可复制性。”

在乡村职业经理人和乡村造梦师的努力下,永安村组建运营团队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旅游、乡村社区三大业态。将稻田进行重新分割,让城里人和企业来认种,村里提供种养服务,并通过数字赋能,在耕、种、收等环节实现数字化管理,扫描“农安码”还可以追溯粮食生产质量。目前,“禹上稻乡”品牌已经打响,稻田的收益发生巨大变化,永安村每亩地的综合收入从过去单纯卖粮食的不到3000元提升到现在的8000元左右。“预计2025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有望突破千万元。”张怀志信心满满地说。

不止大米卖得好,农文旅融合发展势头更是强劲。记者在永安村的田边看到,“禹上稻乡”还开设了共享菜园、共享农场等业务,很受欢迎。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永安村累计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帮助农户增收15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就业150人以上。村民人均收入由2019年的4.3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6.1万元,年均增幅超过15%,增收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如今,“永安模式”已经推广到杭州西湖区、湖州安吉县甚至广东。胡丹宁坦言,后续仍需不断创新探索,逐步改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比如,村庄资源禀赋不强,特色产品较缺乏;各类专业人才紧缺,运营力量待配强;村民参与支持不足,主动意识需激发等。

径山村依托千年古刹“径山寺”和禅茶之源“径山茶”两张“金名片”而闻名,“径灵子带你喫茶去”成为径山乡村旅游品牌。

以“禅茶文化”著称的径山村在俞荣华的带领下,围绕“禅”和“茶”开始了茶文旅融合发展的探索。作为径山茶炒制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俞荣华告诉记者,“要依托非遗品牌,做深‘禅村喫茶去’产业文章,以品牌带动茶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旅游产业和茶康养产业等快速发展,助力打造共富先行地。”

陈金信,是径山镇“茶筅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茶筅以劲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筅疏动如剑尖”。记者见到陈金信时,他用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的表述来形容茶筅制作的难点所在。“我坚持做纯手工,不做机器。一个茶筅的制作需要5个人18道工序才能完成。”陈金信告诉记者,根据材质和手工的不同,一个茶筅的价格从20元到3万元不等。“目前我的工作室有20多个人,每人每月平均有4000元的收入。一年最多的时候能制作10多万个茶筅,2023年大约有200万元的产值。”

山上寻幽,山下问茶。如今,俞荣华带领当地的茶企茶农共同研发新茶品,不断用文化做产品,径山村已蜕变成为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

“我是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以前在市场、销售、管理等岗位都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回乡创业本来是想找个‘甲方爸爸’,结果却把自己‘卖了’。”小古城村乡村职业经理人唐文铭和记者开玩笑地说。

多年来,小古城村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但现实却面临着“村内无休闲景点、游客不停留、人气不够旺”等困境。“并不是所有的村子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唐文铭坦言,小古城村与其他乡村相比,自然风光并不突出。通过摸索,他发现小古城村的优势在于红色根脉和基层治理。在他看来,乡村旅游的业态打造不能仅限于观光游,更应注重休闲体验,在唐文铭的带领下,小古城村打造出了一个个能“留住人”的体验和娱乐项目。由他任总经理的杭州小古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300余亩,打造彩虹滑道、古灵精乐园、卡丁车、苕溪营地等游玩项目,形成有山有田的乡村乐园。借助小古城村及周边村社的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建立村民“精准画像”用工库,带动周边50余位村民就业,实现了用工需求和村民就业的“双向奔赴”。

“现在来我们这里的考察团一年有将近2000个,大部分都是学习乡村治理或是产业发展的。”唐文铭说。

通过多年的摸索,小古城村发生了不小的变化。2023年1~5月,全村综合旅游收入2500余万元,同比增长28.33%,其中村属旅游公司实现经营收入212.30万元,同比增长82.15%,商会联村发展取得良好效果。村集体收入从2019年的几十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近300万元。“2023年400万元的目标已完成。”唐文铭欣慰地说。

冬日里,黄湖镇青山村的龙坞水库,碧波荡漾,竹林环绕。而在上世纪80年代,青山村可不是现在的模样。青山村党委书记林红告诉记者,为了让毛竹增产,青山村村民在龙坞水库周边的竹林中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造成水库污染,影响饮用水安全。从2020年黄湖镇因势利导启动未来乡村建设,以“受益者付费”机制为核心,探索“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到如今,青山村已引进培育农文旅业态20余家,村集体经济近几年年均增长率达47.8%,总收入达到700余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89万元。

——绘就发展“同心圆”。

记者了解到,2021年5月,径山镇实施“共同富裕·乡村新社区”试点三年行动,小古城村、潘板桥村、求是村、漕桥村、桥头社区成立了小古城乡村新社区。“每年到径山寺的游客有200万~300万人。乡村新社区抱团发展后,串起了周边地区,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解决了单个村无法实现的事情。”径山镇党委副书记徐盛告诉记者,通过顶层设计解决了打通不同村之间断头路等问题。

在抱团发展和统筹运营下,村集体增收渠道不断拓展,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先富带后富取得较好成效。2023年1~12月,13个村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838万元,同比2022年增长48.5%。

尽管余杭不少乡村已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动能,城乡差距一再缩小,但徐盛向记者坦言,“从全镇面上看,仍存在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经营理念能力不足,二是资源整合利用不够,三是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单一。

径山镇的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余杭区发展改革局社建科科长张柔告诉记者,余杭为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创新抱团发展模式,实行村级留用地全区统筹,支持全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00万元以下的72个村统一实施集中“飞地”发展模式,推动集体经济从“保底型”转向“发展型”。例如,余杭区余杭街道9村联合实施“飞地”抱团项目,2022年实现经济收益1300余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018年的34786元增长至61975元,年均增长21%。积极盘活闲置资产,通过鼓励农户通过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推动开展民宿等业态,带动农民增收。全区累计建成民宿700余家,精品民宿50家,2022年全区实现休闲农业收入11亿元以上。

——串起振兴“同心链”。

余杭在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的道路上,始终不遗余力地挖掘新动能。2023年,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赋予了余杭特别的意义。完成了首届“良渚论坛”、杭州亚运会火种采集仪式等一件件大事盛事。在此背景下,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一锤定音,文化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地的又一探索启幕。

余杭区有关负责人表示,余杭提出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是希望通过文化兴盛赋能城市全面发展。通过擦亮文化金名片打造具有国际传播力的中华文明余杭标识,以廊道式空间格局和发展模式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形成将文化、生态、产业、城市、乡村等有机串联带动全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在文化赋能下,“径灵子”“梨小六”“笋宝”等代表余杭的文旅形象已经成为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的网红IP。一个良渚文化大走廊,引发的是古代文明与现代发展的同频共振。记者了解到,良渚文化大走廊西起径山镇,东至良渚、仁和。一条走廊上连起了5000多年良渚文化、2000多年运河文化、1000多年径山文化、双千年古镇文化、苕溪文化和现代数字文化等串珠,链接了相关村镇的非遗项目。

文化的赋能也撬动了乡村振兴。据了解,良渚北片八村通过打造遗产地未来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统一发展农文旅产业,建设良渚遗址未来乡村公园,实现“遗址+乡村”组团出圈,发挥良渚IP“金名片”效应,助力共同富裕。

日前,2023年浙江省未来乡村创建成效评价结果公布,浙江省第三批未来乡村名单揭晓。径山镇小古城村、鸬鸟镇前庄村、中泰街道中桥村、百丈镇溪口村和仁和街道三白潭村等5个村成功入选,其中小古城村和前庄村被评定为优秀等次,余杭区入选总数及优秀等次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依托人才资源,余杭正在铺展高质量共同富裕新图景余杭正在铺展高质量共同富裕新图景。(杭州市余杭区发展改革局供图杭州市余杭区发展改革局供图)

政府市场齐发力,创新模式解决民之所盼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道路上,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针对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余杭从问题和需求入手,依托数字经济优势,创新探索解决路径,充分激发各方参与热情,使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触手可及。

——让幸福有质感。

记者到达余杭街道“禹上客厅”的时候已是中午11时30分左右,一楼接待大厅左手边的老年食堂用餐的人已经不多了。“禹上客厅”是个怎样的“客厅”?“它是一个集社区养老、婴幼儿成长照料、青少年学习教育等功能为一体,为全年龄段的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禹上客厅”公共服务中心主任陈丽娜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一楼的智慧老年餐厅刷脸就能结算。“这个餐厅特别方便,可以为60岁及以上老人提供早午餐,收费便宜,60~79岁老人每餐政府补贴5元,80岁以上老人补贴10元。有些老人的用餐5元就吃好了,相当于免费吃饭。”附近居民胡先生向记者称赞餐厅为居民带来的方便,“家里老人行动不便的还会为他们送餐上门。”

在余杭,像“禹上客厅”这样拥有类似功能而叫法不同的“客厅”还有很多。以瓶窑镇幸福乡里共同体为例,瓶窑镇党政办副主任鲁卓雅向记者介绍,这个毗邻多个农居点和生活小区的共同体,是瓶窑镇围绕老小代际融合发展理念,打造的“朝夕美好+”幸福家园,旨在整合村社老小服务阵地,形成“一中心多站点”的老幼服务网络体系。

决心打造“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余杭,正以“十大工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其中的关键一环是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新中心”。

记者了解到,2023年,余杭民生幸福共同体实施类项目共31个,其中24个已完工,其他项目正有序推进中。以此为抓手,余杭正在奋力破解“民生幸福”这一重要的时代命题。

——让民生有温度。

“老年餐厅用餐需求特别大,中央厨房日均配送餐1500余份。”陈丽娜告诉记者。

“瓶窑镇现有0~3岁婴幼儿2000余人、3岁以上儿童13500余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3.3%。婴幼儿及儿童的养育照护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切的家庭痛点。”鲁卓雅坦言。

如何才能满足如此大的服务需求?据了解,为了让民生幸福共同体的运营实现持续化,余杭一方面以数字赋能为牵引,打造“朝夕美好”智慧服务平台,打通数据流、管理流、服务流等模块,搭建“乐窑窑”线上共享载体,构建“资源—平台—互动”的联动闭环服务模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市场化运营手段,在提供基本免费民生服务前提下,针对特有人群开设商业项目,如夜间经济、公益创投、付费课程、文化体验等,进一步深化普惠服务与有偿服务紧密结合的供应体系,实现开源创收、增强造血功能目标。

“禹上客厅”负责运营的戴小艳向记者介绍,余杭街道联动社会力量,探索“商业+公益”模式,实现场地自平衡。吸引外部机构以公益性、低偿性服务价格在禹上客厅内开展服务,使群众能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享受同质服务。记者看到,在“禹上客厅”,艾灸只需48元、足部熏蒸28元、刮痧拔罐38元。特别是一节“一对一”的钢琴课只要120元,远低于很多地方动辄几百元的市场价。

——让群众有保障。

针对教育、医疗、就业等重点领域,余杭区加快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中心城区“标配”设施和“必设”机构布局建设,着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兜牢民生底线。

据了解,2023年,余杭围绕群众“急难愁盼”,加快补强短板、共建共享。杭州外国语学校、锦绣育才教育集团、理想教育集团以及浙大一院总部二期(国家医学中心)、浙大妇院等省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纷纷签约落户或开工建设,浙大儿院余杭诊疗中心正式启用,全年新投用学校项目26个。实施“五星幸福体工程”,开工公租房14万平方米,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18万套,新增社区嵌入式百岁幸福家12家、社区婴幼儿成长驿站28家、托位3058个。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记者了解到,2023年,为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余杭建成浙江省首个线下灵活就业服务中心,新增城镇就业3.62万人。发放就业失业专项资金、创业担保贷款等5.3亿元。特别是余杭优化公积金信用产品,全省首创“余公科创贷”“余公农房贷”,完成授信超3.5亿元。为兜牢“底线”,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余杭坚持困难家庭和儿童应保尽保,发放救助补助资金1.69亿元、惠及27.51万人次。

余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征程上,余杭区将着力放大共同富裕领跑效应,加快完善优享型公共服务。以年度十大民生实事工程为主线,聚焦缩小“三大差距”和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深入实施“美好教育工程”“舒心就医工程”和“五星幸福体工程”,加快打造高品质“15分钟公共服务圈”,全面落实“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区,持续推进“扩中提低”,着力打造一批最具幸福感城市新中心的标志性成果。

余杭,正用奋斗之姿,担当之态,“大区”之力,奔赴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的未来向往。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