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经济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 持续建设一流营商环境

来源:作者:时间:2023-12-26

□ 左 雯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各项配套改革纵深推进,营商环境全球主要经济体排名显著提升,经营主体的获得感明显增强。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因此,在营商环境普适改革取得较大成绩之后,未来营商环境改革应更加关注经营主体需求,以满足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从需求端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注重特色需求

推进营商环境差异化优化

各地区发展阶段、经济基础、思想理念不同,决定了营商环境在不同地区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同,对未来营商环境改革的需求也不同。初期的营商环境改革聚焦共性问题,而进入营商环境改革下一阶段,需要构建和区域发展阶段、主导产业发展相适配的营商环境。

一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需求差异。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营商环境的要求越高,营商环境改革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越强。各地从自身需求出发,不断进行创新性改革。例如,营商环境试点城市上海、北京、广州等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从1.0迭代升级到6.0,广州从1.0版的“简政放权”到6.0版“宜商兴业”,上海6.0版的跨前服务等,每次改革的重点均是为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中西部一些地区在普惠性的营商环境改革上持续发力,如集中在评价指标的优化提升。因此,未来营商环境优化要坚持差异化的路线,从各地的实际需求出发,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先行一步,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先行先试,欠发达地区加快改革步伐,聚焦薄弱环节和经营主体反映的普遍性问题,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产业发展不同带来的需求差异。不同的产业对营商环境的需求不同,在同一产业链形成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营商环境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各地围绕主导产业,加强产业链各环节要素支持保障,努力构建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如外贸型企业集聚的地区,企业对通关便捷度、出口退税、涉外法律服务等方面更加关注,要努力提高贸易便利化;技术密集型企业聚集的地区,企业对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更加关注,要提供适配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

注重阶段需求

提升营商环境增值服务水平

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模式、要素结构配置、市场监管方式、资源环境约束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和要求,经营主体对政务服务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初期的营商环境改革主动对标世行评价标准,注重流程更少、成本更低、时间更短、信息公开等,重点进行了压环节、减成本、缩时间的普惠式营商环境改革。在普惠式改革达到一定标准后,优化的边际成本会大幅上升,企业对土地、资金、人才、创新等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政务服务应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一是帮助企业解决用地需求。推进工业“标准地”供应和土地弹性供应,以弹性年期、先租后让、长期租赁等多种方式供应,使土地供应更加适配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要求,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地门槛。优化土地空间资源,适时推动“工业上楼”,立体化开发利用工业用地。

二是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不断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持续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围绕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专特精新”重点领域,增加适应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产品和服务,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和资金接续服务,提升金融精准支持供应链能力。

三是帮助企业解决用人需求。完善引才聚才留才的政策体系,更加注重人才职业发展、安家落户、子女教育、消费休闲等多元化需求,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优化与人才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营商环境。畅通企业用工渠道,探索共享用工等新模式,推进直播带岗、人才地图等多种招聘方式,促进人岗精准匹配。

注重政策需求

加强营商环境政策精准适配

围绕企业需求,以用户思维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及时了解企业的当下需求和未来期待,积极回应企业合理诉求,精准靶向发力,实现营商环境政策有用、好用、管用。

一是政策制定优化要问需于企。在涉企重大经济政策制定时,广泛听取企业家的意见建议,使涉企政策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在政策出台后,适时开展政策的评估反馈工作,根据企业的意见和反馈进行科学调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加强政府和企业的沟通。

二是政策推送要精准有效。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大量的惠企政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特别是中小企业架构简单,企业难以从海量政策中找到本企业的适用政策,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不足影响了政策的落实效果。因此,要加强涉企政策的精准推送。如,对于外贸企业,帮助企业选择最适合的自贸协定和税收优惠;对于新生的、成长性的行业,如直播、电商等行业,小微企业缺乏完善的法务部门、存在法律风险,要帮助行业制定合规指引,帮助企业规避法律风险合规合法经营;对于科技型企业,加大惠企政策集成,使企业应享尽享惠企政策。

三是政策供给要系统集成。营商环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政策不一致”“政出多门”的现象依然存在,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协同性不够。要改变“大水漫灌”的政策导向,提高政策供给的操作性、有效性、连续性,增强政策供给与地方发展和企业现实需求的匹配度。

注重数智需求

推动营商环境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营商环境能突破时空限制,减少沟通成本、打破了部门间和地区间的数据壁垒,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目前,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大力推进,惠民便企度显著提升。为实现“让企业能随时随地在任何设备上获取无缝、集成、简约、精准、个性化服务”的目标,需要加快营商环境数字化转型。

一方面,加强数字政务服务建设。以数字赋能政务环境优化,运用数字化技术推进政府服务网上集成办理,促进各项流程高效衔接,进一步扩大“一网通办”适用范围,推动惠企政策智能匹配推送、不见面快速兑现,从“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跃升。

另一方面,加强“数智化”监管服务。完善“互联网+”监管平台,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部分领域实施非现场监管,精准发布监管提示、企业自查任务等。推进分级分类监管,对信用等级高、监管风险低的企业实行“无事不扰”监管,提升监管效能。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