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与智库

当前位置:首页 >

黄泰岩,刘宇楷:马克思经济形态理论及其扩展与创新——兼论数字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

来源:人大教学与研究作者:黄泰岩 刘宇楷时间:2023-11-15

马克思经济形态理论属于生产力范畴,是揭示经济形态演进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从而成为解释经济形态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演进,以及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演进的理论武器,西方经济学者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的理论和经验分析验证了马克思经济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和普遍应用性。在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关键力量的今天,我国要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就必须推进马克思经济形态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创新,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数字经济新理论。

 一、马克思的经济形态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考察“劳动过程”时系统阐述了科学的经济形态理论。由于马克思是撇开了劳动过程的社会生产关系阐释经济形态,因而马克思的经济形态理论就具有了适用于任何社会的一般性质和特征,为认识当代数字经济新形态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解释。

(一)经济形态的性质与划分

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从而明确了经济形态的基本性质和划分标准。

由于马克思撇开了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考察劳动过程,因而这里所说的“经济时代”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成为分析经济形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由于划分不同经济形态的基本依据是劳动资料的发展水平,因而劳动资料的状况成为科学认识经济形态的关键。

劳动资料的发展变化,就使经济形态划分为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马克思在谈到机器大工业与工场手工业的区别时认为,“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是因为劳动资料从手工工具转变为机器。

(二)经济形态的理论内涵

劳动资料的丰富内涵就构成了经济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劳动资料内涵的变化就决定着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

1.经济形态理论内涵的静态考察。马克思把劳动资料定义为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容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过程进行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在劳动资料的三方面内容中,机械性劳动资料居于核心关键地位,因而考察一个经济形态的基本性质,首先需要科学认识这个经济形态具有决定性的劳动资料。

研究特定的经济形态必须把握:第一,考察由劳动资料发展状况决定的特定经济形态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由于劳动资料的发展变化,不同经济形态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产生巨大的差别。新经济形态能够替代旧的经济形态,一是形成新经济,即新的劳动资料不仅构建起新的产业体系,而且还能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二是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即新经济形态一定比旧经济形态具有更为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效率。第二,考察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应用程度。劳动资料的发展状况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因为劳动资料是人类科学技术创新的成果。第三,考察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离开了劳动所需要的一切基础设施,劳动过程就不能进行,或不能完全进行。

2.经济形态理论内涵的动态考察。第一,不同经济形态参与劳动过程的生产力要素是不同的、变化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力要素会不断加入劳动过程,对生产力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不同经济形态下劳动资料的具体形式是不同的、变化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后科学技术的快速迭代,劳动资料的性质和特征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之经济形态也必然会发生改变。由于劳动资料的性质和特征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因而劳动资料决定的经济形态的性质和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经济形态。

(三)经济形态演进的生产方式变革

1.劳动资料的不同决定了分工的不同。不同的劳动资料决定了分工的不同,而不同的分工必然对生产的组织方式产生不同的诉求。这是因为,分工的产生形成了协作的必要性,不同的分工要求不同的协作与其相辅相成。手工作坊内部的简单分工,需要作坊内部的协作,而机器的采用加剧了社会内部的分工,需要整个社会的协作,国际分工的出现,就需要进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协作与协调。

2.劳动资料的发展推动了分工的发展。劳动资料的发展与分工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社会发挥整体的协调功能。

(四)经济形态演进的生产关系变革

1.劳动资料的发展推动了企业制度的变革。马克思认为,从生产工具对所有制的要求来看,在手工业发展阶段,私有制是必要的,到机器大工业阶段,生产工具与私有制的矛盾就会产生。

2.劳动资料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所造成的、它自己不再能驾驭的大量的生产力,正在等待着为有计划地合作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去占有”。

二、马克思经济形态理论的西方学者验证与扩展

由于马克思的经济形态理论属于生产力范畴,因而西方经济学者可以在不涉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情况下,对工业经济形态和数字经济形态的发展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进行科学地探讨,从而在经济形态划分的依据、内涵与特征,以及生产方式变革等方面体现出了与马克思经济形态理论的一致性,并依据数字技术的发展而作出扩展。有的学者公开承认,以技术为参照坐标分析经济形态的“主要论点之一源自马克思”。

(一)经济形态划分理论的验证与扩展

1.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两种经济形态的划分及其转化。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表现为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即以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和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的并存,从而把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即二元经济。

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二元经济就是“使经济发展重心,由‘农业’转移成‘工业’”,这是因为“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经济生活的方式,由18世纪以前的农业社会,转变成以科技为推动经济发展原动力的现代化的工业社会。”托达罗认为,刘易斯二元经济的并存就是指“城市现代生产方法和农村传统生产方法的并存”。

2.工业经济和数字经济两种经济形态的划分及其转化。20世纪60年代,由于新一轮科技革命起步于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因而西方经济学者开始把工业经济之后的经济形态称为信息经济。

马克卢普提出了知识产业概念,并依据知识生产的增长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断定,知识产业将成为新时代的主导产业。这实际上就把工业经济形态之后的新经济形态理解为知识经济。

泰普斯科特将工业经济形态之后的新经济形态称为数字经济。美国商务部把数字经济的发展称为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数字革命。

(二)经济形态理论内涵的验证

1.经济形态演进的动力是效率优势。工业经济形态之所以能够替代农业经济形态,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经济增长在人均产量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数字革命也使美国处于生产率较高增长的时期。

2.经济形态演进的关键是技术创新。一是新技术的运用会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改进了劳动力和资本的质量。二是科学技术是经济时代变迁的重大标志。美国商务部明确指出,“信息技术(IT)产业已经成为数字化时代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3.经济形态演进的特征是结构优化。随着新经济形态对原有经济形态的替代,经济结构将发生深刻变革。刘易斯认为,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经济部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将由二元结构转变为一元结构。数字经济推动的经济快速增长,“不仅是在信息技术部门本身,而且跨越所有经济部门。”

(三)经济形态演进的制度变革理论验证

西方经济学者认为,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制度的变革。

1.思维方式的变革。经济形态转变要求用新的思维适应新经济形态的发展。在工业经济时代,需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替代传统农业经济思维,在数字经济时代,就要用数字化思维代替工业化思维,实现数字化生存。

2.经济调节制度的变革。重大技术创新引起的生产方式变革,必然要求构建新的体制机制与之相适应,以促进其快速发展。在工业经济时代,大型工厂和现代化公司的出现,就需要政府颁布新的法律和制度加以批准、支持和规范。

3.政府经济职能的变革。工业经济形态迅速将市场扩展到全国的各个角落,甚至延伸到广阔的世界市场,这就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上发挥积极作用。美国商务部通过研究美国政府的财政预算数据发现,美国政府在支持数字技术研发、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三、马克思经济形态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创新

(一)经济形态类型的时代化创新

数字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形态,主要表现在:

1.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随着数字技术加快创新和日益快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突飞猛进地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2.传统产业已经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正在加速改造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产业通过加快数字化转型,在竞争中取得了新优势。

3.数据已经成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新形态的关键要素,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关键要素区别开来。

(二)数字经济新形态理论内涵的时代化中国化创新

1.以建设数字经济强国为目标。数字经济时代的现代化就是数字化,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建设数字中国,数字强国。

这就需要: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二是坚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

2.以数字产业化为引领。数字产业是数字经济时代驱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一是数字产业化加快了科学技术的传播速度,缩短了新的科学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距离,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强大的第一生产力。二是数字产业化借助新一代数字技术进行相关产业活动提升了经济信息的传递速度,使经济信息的传递更加及时、可靠和全面,提高各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三是数字产业化还推动了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四是数字产业化是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提和基础。

3.以产业数字化为重点。产业数字化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一是只有实现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才能推动工业经济形态向数字经济形态的转变。二是数字经济增加值主要来自于产业数字化。三是我国拥有世界上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以及满足14亿多人口美好生活需要的农业体系,为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

4. 以数字技术自立自强为关键。一是数字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二是数字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国最大的隐患。三是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是发展数字经济的“牛鼻子”。只有自主掌握数字关键核心技术,才能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构筑国家新领域新赛道的新竞争优势。

5. 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既能为产业数字化提供重要载体,也能为数字产业化提供平台动能支撑,是数字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一是新基建既有与传统基建相同的固定资产投资属性,也有现代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等新型属性,两种属性从不同角度合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二是新型基础设施具备资本扩展式的技术特征,将大幅提高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产出水平。三是新基建可以促进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发展。

6.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一是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二是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三是提升主管部门、监管机构的监管和治理能力。四是明确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和义务,建设行业自律机制。五是加强数字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确保数字经济发展安全可控。六是主动参与国际组织数字经济议题谈判,推动数字经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三)数字经济新形态的体制变革理论创新

1.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一是数字经济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数字技术正处在加速迭代和创新进程中,这就需要通过市场机制自由探索。二是发展数字经济需要相关要素的大规模投入,这就需要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和集聚。三是发展数字经济需要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这就需要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

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一是加快数据要素的产权界定和产权保护。二是加快要素市场培育,使要素价格准确反映市场稀缺和要素贡献。三是完善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使各类商品和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产业和区域集聚。四是加快市场制度和规则建设,维护市场秩序。

2.更好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一是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加以整体谋划和推进。二是数字经济需要大规模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三是实现数字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数字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实现重大理论和工程的突破。四是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在初创期和培育期需要政府投资加以引导,吸引足够规模的社会投资加快发展。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需要:一是明确政府作用边界。通过对政府职能的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建设,使政府“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二是尊重市场规律。政府作用的对象是市场经济,因而发挥政府作用,要尊重市场规律。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治理能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数字经济的发展又可以赋能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良性循环。四是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型举国体制。这就要求体现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的竞争优势;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形成政产学研用的协同优势。

(作者分别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海关总署研究中心海关政策研究岗(实习期))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