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时间:2023-10-13
食品加工小作坊受生产设备简陋、环境卫生差、从业人员法治意识淡薄、管理粗放等诸多因素影响,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今年以来,涉县创新监管思路,大力实施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工程,通过帮扶指导、集中培训、培树典型、严格验收等措施,使全县食品小作坊行业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改造提升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是狠抓源头,明确标准。一方面,规范行业标准。通过实地走访、社会调研,参照国家、省、市级相关食品小作坊标准要求,结合全县小作坊的现状、类型及分布情况,制定了《小作坊改造提升标准规范》以及小麦粉、食用油、肉制品、馒头等10种行业类别的小作坊加工规范,对经营环境、生产条件、加工流程、产品质量等做出明确规定,使小作坊改造提升有规可依、有矩可循。另一方面,严把准入关口。联合各乡镇办证服务大厅,向小作坊开办经营者明示开办标准,实地查验小作坊生产加工场所、设施设备、工艺流程、规章制度等建立情况,对不符合要求的食品小作坊现场帮助指导,符合标准后予以发证,指导75家企业规范生产,把牢食品安全“第一道关口”。
二是层级推进,全面提升。“账单式”管理。深入走访摸排,全面细致掌握小作坊数量、产品种类、环境条件、安全状况等基本信息,建立“一户一档”基础档案,并根据摸排情况建立“一户一策”整治提升方案,全县113家企业列入档案管理。“阶梯式”改造。对部分基础条件比较好的食品小作坊,优先整改提升;对67家暂未达到提升标准的小作坊,明确具体整改时限和标准,指定专人指导、帮扶、跟进,确保高标高质整改提升;对2家生产管理混乱、拒不改造提升的,坚决予以取缔。“引领式”带动。精心培育示范食品小作坊,打造12家“样板坊”,通过现场观摩、对标对表,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做法,激发小作坊蜕变的“原动力”,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引导“样板坊”注册了黍谷香、天铁老冯、琉名斋等5件商标,积极打造一批品质优良、市场占有率高的地方特色品牌。
三是舆论引导,彰先督后。实行“红黑榜”制度,定期晾晒公示,让“黑榜”红红脸、出出汗,倒逼其改善条件、提档升级。通过县融媒体、微信公众号、各乡镇社区村微信矩阵等,先后发布“红黑榜”14期,涉及44家“红榜”单位、44家“黑榜”单位,取缔3家“黑榜”小作坊,主动关门小作坊2家,实现“优胜劣汰”,打通食品安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最后一公里”。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监管工作群等线上宣传和“集中培训+上门宣传”的线下宣传方式,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宣传、培训,为小作坊整治提升提供量化指标,共上门服务宣传28次,引导经营者更加重视依法经营、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带动行业整改提升。定期组织小作坊开展自查自纠,督促其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提升经营自律意识、安全意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实地学习观摩、现场帮扶指导,引导小作坊经营者更加重视依法经营、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前后3次组织58家企业到涉县李记馒头坊、哆咪西黑鸭熟食店等“样板坊”开展观摩,推动整个行业规范性经营,促进全县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