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时评

从一道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算术题说起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作者:杨禹时间:2023-10-08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评论员 杨禹

咱们先来做一道算术题:A、B、C、D,四个字母,总共能形成多少组正序的“两字母组合”?

答案是:6组,分别是AB、AC、AD、BC、BD、CD。

如果把A、B、C、D分别替换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那么,我们将面对6组重要关系——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与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每一组关系,都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所在、难点所在、机遇所在。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在京召开,作出新的部署。“新型工业化”,更鲜明地跃入大家眼帘。

新世纪以来的历次党代会,都把“新型工业化”写入大会报告。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您看,“新型工业化”身边,一直有三个“小伙伴”在一起。“四化同步”,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风景、生动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分析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习近平总书记是在2013年9月30日,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说这番话的。距今,正好整整十年。

“并联式”与“串联式”相比,首先,意味着难度更大。从十八世纪工业革命至今,二百多年来,已经进入现代化的二十多个国家,都是按照“串联式”走过来的。四个“化”,干完一个再干下一个,每一“化”中出现的难题,可逐步面对、依次解决。而“并联式”的难度,就在于诸多难题会叠加出现。

比如,西方在相继完成工业化、城镇化后,工业能力提升、农村人口减少,这为其后开启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是在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尚未完成市民化之际展开的,农村的土地问题、进城后的公共服务问题等同时涌来。统筹解题的难度,显然更大。

康庄大道并不等于一马平川。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从实践看,中国式现代化,“四化并联”、叠加发展,难度不可小觑,而机遇也同时到来。“ABCD”那道算术题里,就埋藏着重大机遇。

总书记刚刚作出的重要指示里,强调“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努力追求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突破口都在数字化。今天,数字技术已成为工业提升质量的重要力量,而低碳化成为工业化的约束条件。数字与绿色,正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两大关键领域。

产业与城市,从来相伴而行。产业的聚集度,往往决定着城市的规模;城市的吸引力,往往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十年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就鲜明提出“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强调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各居其位、各有其用。农业要加强基础地位,工业要增强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服务业和基础设施要发挥支撑保障作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融合互动,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四梁八柱”就搭起来了。

信息化是“四化同步”的加速器、催化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性能优越的信息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发展很快。这既得益于城镇化带来的巨大需求,也服务于这个需求,给城镇发展、人民生活增加了丰富的信息含量、数字“密码”。

信息化、数字化正在深深地渗透进我国的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里,农业现代化插上了“数字翅膀”,信息化则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农村现代化建设时,特地强调,“要对我国城镇化趋势、城乡格局变化进行研判”。“三农”的关键是“农”,也在“城”,在于城乡融合发展。

A、B、C、D,不只能组成以上这6组“两两关系”,还能组成4组“三字母组合”——ABC、ABD、ACD、BCD。归根结底,“四化同步”,“化”与“化”的交集里,都有难题与挑战,也都饱含着机遇与潜力。

“并联式”,意味着现代化进程不再是一个“线性逻辑”,深刻表明“现代化 ≠西方化”。我们不是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而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给自己开创未来的新路,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并联式”,意味着“四化”这四个重要进程,同时具备活跃的前进动势,可以相互借力。四个动势怎么相互借力?这本身就是一道难度很高的考题,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在统筹与借力中,我国的制度优势充分彰显,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充分释放。

“并联式”,前无古人,今有来者。

“‘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今天,我们来了。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