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打破想象与现实边界 科技开启生活新体验

——直击2023中关村论坛展览

来源:作者:时间:2023-06-02

□ 本报记者 安 宁

5月的北京,不只有步入初夏的鸟语花香,还有如约而至的硬核科技盛会。5月25日开始,全球科技创新领域进入“中关村时间”。围绕“开放合作、共享未来”这一主题,2023中关村论坛6大板块的150余场活动陆续上演,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齐聚一堂,区块链、高端制造、基因与细胞治疗等领域的前沿成果接连亮相,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支团队在这里同台路演、跨国竞技。

作为2023中关村论坛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论坛展览(科博会)是人们一睹全球前沿科技成果的直观窗口。近日,记者探访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科博会展馆,在总面积2.7万平方米的展厅中近距离感受科技的魅力。

来往之间 汇聚四海八方

开放合作,是科技创新的应有之义。“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习近平主席在今年的贺信中指出。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为更好推动中国科技与世界前沿的交流合作,2007年,中关村论坛应运而生。历经多年发展,中关村论坛已成为我国积极参与世界科技创新实践、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国际交往窗口。2023中关村论坛以“开放合作·共享未来”为主题,进一步彰显出我国科技开放合作的信心和诚意。

从元宇宙、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到脑科学、细胞与基因治疗,再到长安链、量子计算云平台、开源芯片、类脑计算芯片,全球最前沿的技术成果在中关村论坛展览板块——科博会上扎堆展示。

据了解,本届科博会共有650多家企业机构参展,包括中央企业70余家,科技领军企业30余家,高校院所及新型研发机构20余家,30多个省区市,以及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65家外资企业和机构,ABB、施耐德、威立雅、日本电气株式会社、赛诺菲等跨国公司都在展会上亮相。

记者注意到,不少高精尖领域的跨国公司为首次亮相。比如,日本电气株式会社首秀就带来了一系列为数据驱动型时代量身定制的先进解决方案,涵盖IT和网络通信、生物识别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法国赛诺菲公司,是改革开放后首批进入中国的跨国药企之一,其北京生产基地如今已成为公司在亚太地区最大的胰岛素生产基地,这次展会他们带来了慢性病领域、心血管领域、免疫炎症和罕见病等领域的20余款创新产品。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自主创新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在中关村这个“会客厅”中,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同时全球智慧也汇聚于此,展现出我国高水平开放的胸怀气魄和高质量创新的生机勃勃。

冷暖之间 惠及千家万户

透明罩内,一条带有三只爪的蛇形机械臂缓缓伸入,稳当地剥下一枚鹌鹑蛋的外壳。令人惊讶的是,这竟是一枚生蛋,随着外壳逐渐掉落,内里软膜包裹着的蛋液在灯光下完整莹润。其间,遥控这条机械臂的工作人员就坐在机器另一侧,眼睛贴在伸出的目镜上,通过手指套着的黑色遥控环实现了这一精细的操作。

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展区中,这台完全由我国自主原创研发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无疑是明星展品。“术锐蛇形臂拥有最短7厘米的展开距离,可以通过算法过滤人手的抖动,并且与目前现有的内腔镜手术设备相比,只需要在患者身体上打一个2.5厘米的孔,是目前唯一可以实现经后腹膜入路的单孔机器人。”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慧慧介绍,这台设备开拓了在泌尿外科、儿科、普外科、妇科、胸外科、心外科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应用,能为众多病症治疗提供微创的手术方案。

在保证患者安全及手术效果的前提下,更小的创伤一直是外科医生不断追求的目标。然而,在国外医疗器械巨头长期的技术封锁下,我国手术机器人的研制之路实为不易。展台中的这台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凝结着科研人员10多年的心血,集聚了600多项专利技术,属于完全自主研创。随着术锐手术机器人年内或将获得我国第一张单孔腔镜机器人注册证,“中国原创技术实现尚未进口即可替代”的突破也将惠及更多的患者。

记者注意到,我国首款全自主研发的国产介入手术机器人也亮相展览现场。该款机器人可实现远程操作进行手术,使有需求的患者即使在基层医院或医疗资源相对紧缺地区也能得到及时救治。不仅如此,通过手术机器人的标准化操作,还能缩短介入医生的培养周期。

国产自研“爆发式”涌现,离不开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撑,如今,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都已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域。不久前,工信部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研制咨询服务、手术、辅助检查、辅助巡诊、重症护理急救、生命支持、康复、检验采样、消毒清洁等医疗机器人产品。

“高冷”的科技落地后,展现出温暖的力量。“我们带来了企业明星产品——Leion Hey听语者AR字幕眼镜。”北京亮亮视野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款自主研发的同声字幕眼镜,是一款针对听障人士而打造的双目光波导AR字幕眼镜,通过将语音转换成文字在眼前展示出来,帮助听障人士解决交流障碍。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有4.66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9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也就是说,全球将有约1/10的人出现残疾性听力损失。AR作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发挥着科技的力量,让每个人都能享受数字经济盛行时代下现实世界的美丽与温暖。

虚实之间 见证未来已来

位于北京经开区展区的亮亮视野展位旁,一个巨型显示屏通过全景AR等多种科技应用还原出的辖区内景观,一棵棵泡桐树上粉嫩的泡桐花让展厅“靓”了起来。这条位于宏达北路的泡桐大道,是许多工作在经开区的人们的上班必经之路。

沿着泡桐大道站向前,在元宇宙智慧站,一位穿戴设备的女生正跟随音乐跳动,屏幕上的虚拟人将动作“复制”“粘贴”,几乎无延迟地起舞。随着元宇宙的爆火,这也成为本次展览最火爆的概念之一。本次展览展示了元宇宙在医学、工业、娱乐、体育运动等多领域的最新应用。尤其是在娱乐、体育领域的应用,以其炫酷的动画界面、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式感受,吸引着大量观众驻足围观与拍摄。

“我们的全身动作捕捉设备不仅可以捕捉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也可以实时捕捉,目前拥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比如影视游戏拍摄、直播、短视频等,抖音、快手上的虚拟人短视频很多都用我们的设备。”北京国承万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STEPVR)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展览中,HTC VIVE展出了首个一站式虚拟制片解决方案——VIVE Mars CamTrack虚拟制片解决方案。这套方案将HTC的VR技术应用到影视拍摄场景,让整个虚拟制片过程更快捷、更简单、更经济。展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过去电影拍摄特效多采用绿幕,有很多限制。比如,绿幕的内容无法随着摄像机来改变背景的视角,成本也很高。相比之下,虚拟制片透过强大的实时3D渲染技术,可以在拍摄的当下,调整虚拟世界的一景一物、甚至光线,并且把虚拟景物同步显示在LED墙幕上。此外,虚拟制片套组不足5万元,让设备成本大幅降低。

除了企业带来的产品外,本届中关村论坛在元宇宙空间搭建了一座壮观的外太空基地,可让无法到达现场的参会者生成自己的元宇宙虚拟分身,实现云端参加会议,为参会者提供高沉浸式、强交互性的远程论坛体验,实现线下与线上的无缝衔接,将中关村论坛“开放合作·共享未来”的理念呈现在虚拟会场中。

“有虚有实”的科技创新,让人们抑制不住对美好未来的想象力。而在现场,记者注意到参观者中有很大比例是青少年和儿童,许多展台的工作人员身旁围满了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孩子们。无论是机器人、无人机展台,还是虚拟互动设备,都吸引着他们好奇的目光,时不时兴奋地欢呼“超酷”。近在身旁、可以“玩”的科学,正开拓着这群“国家的未来”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视野。

未来会如何到来?不管是展会中扎堆的“黑科技”,还是看展会的下一代观众群体,在这场科博会,或许都能窥见端倪。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