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解读

品牌建设要注重发挥品质的内在力量

——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3-05-24

□本报记者王健生 安宁

品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力名片。自2017年开始,每年的5月10日为“中国品牌日”,旨在推动中国品牌建设,逐步打造一批强大的自主品牌。

“‘中国品牌日’的设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品牌建设的高度重视,展现了我国实施品牌战略的坚定决心。”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中国品牌建设之路进行了回顾。他说,在早期,我国许多企业习惯了贴牌生产、来料加工的模式,缺乏打造品牌的意识。“中国品牌日”设立以来,全社会品牌意识普遍得到增强。现在,有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品牌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获得更高回报;甚至这种对品牌价值的认可已经超越了经济范畴,上升到文化层面的自觉构造。

从“不知品牌”到“认识品牌”,再到“自觉构造”,我国品牌建设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了一系列突破。

何建华表示,今年是“中国品牌日”第4次在上海举办博览会,这扇“窗口”一方面集中展示我国企业品牌创建成果和城市经济、文化建设成效;另一方面也影响着上海的城市品牌战略部署,让这座城市更显品质。2018年初,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的重大战略部署,引导全市对打响“四大品牌”形成共识。

“对上海发展来说,‘四大品牌’战略部署切中命门、点准要害、抓住根本、激发动能。”何建华说,上海制造业老品牌很多,对于上海企业家来说,就应当站位高、目光远、心气大,着力于打造能代表上海这个城市形象的全球品牌。

对于如何培育品牌,何建华给出了3个关键词:品相、品质、品位。“我认为,有美感、品质过硬、充满格调的产品才能带给人心理上的满足与愉悦。”

何建华谈道,品牌的培育需要基于大量的市场调研,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升级、优化产品,构建相对稳定的品质,从而形成品牌效应。“如果不注重品质,仅仅依赖外在的包装吸引用户,意味着品牌风险度极高,一有市场风波也许就会瞬间遭遇重创。”他认为,品质是内在力量。维护品质,需要“匠心”和“恒心”,不能急于求成,必须长期积累。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鼓励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深化品牌设计、市场推广、品牌维护等能力建设,打造中国精品和百年老店,争创国内国际知名品牌。

何建华坦言,目前我国品牌在世界上多以规模大闻名,具有鲜明标识度的比较少。对此,他认为,不管是新品牌还是百年老字号,都应注重发掘文化内涵,同时注入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基因。新科技引领新经济、新产业、新消费成为趋势,应想办法用科技创新的力量促进企业与产品转型升级,树立独特性、唯一性的品牌。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