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

“医共体”方便百姓看病

来源:本网稿件作者:时间:2023-05-10

2017年以来,浙江省深入推进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全省72个县(市、区)将204家县级医院和1161家乡镇卫生院组建成为165家医共体,全面统筹医保、医疗、医药、医院、中医、医生,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看病、看得好病。疫情期间,医共体实现医疗救治网格化管理,牵头医院为成员单位提供疫苗接种技术指导和医疗保障,全省形成省、市、县、乡、村多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在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如今,每年有5000余名县级医院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定期排班工作;省级县域龙头学科增加到175个,微创手术实现全覆盖;全省乡镇卫生院99.8%开设夜门急诊,98.2%开展门诊小手术,72.8%提供住院服务。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着力推进山区“乡村医疗优质共享”改革,打通医疗和养老服务普惠性改革“最后一公里”。图为家庭医生团队为村民进行巡回问诊。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荆文娜 摄

聚焦一体化整合城乡医疗服务体系

统一医疗机构。各医共体完成法人证书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变更,医共体牵头医院法定代表人兼任成员单位法定代表人,促使县乡医疗卫生机构融为一体。着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逐步将政府办和集体办村卫生室纳入医共体管理。统一编制管理,统一岗位设置、公开招聘、模块化培训。统一财务管理,构建集中核算、统筹运营的医共体财务管理体制。

统一医疗资源。各医共体成立了人力资源、财务、医保、公共卫生和信息化“五大管理中心”,实行内部扁平化管理和垂直化运行,统一人员使用、资产运营、信息化建设和绩效考评。每个区县均建成统一的检验、影像、病理诊断等共享服务中心,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区域互认。截至目前,浙江省已累计有32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和116项医学检验结果互认项目,覆盖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直接节省医疗费用7.4亿元。杭州市富阳区互认项目占高频检验项目90%以上,CT检查类平均排队时间节省2个多小时。

统一医保医药。将医共体整体纳入医保协议管理,落实“医保总额预算、结余留用、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倒逼医共体主动加强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节省群众看病就医成本。各地以医共体为单位,制定统一的用药目录,核销成员单位的药品耗材采购账户由牵头医院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

聚焦强基层优化优质医疗资源配置

坚持“双下沉、两提升”。着力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优秀医务人员下沉,使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大医院专家,促进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和群众满意度提升。如今,浙江省54家省级三甲医院通过全面托管、专科托管等方式与122家县级医院开展紧密型合作,每年有600多名城市医院专家常驻县级医院工作。

夯实基层医疗基础。聚焦山区海岛县实施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针对优势专科、特色专科、薄弱专科等重点,精准提升医共体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引导医共体加大乡镇卫生院急救、慢性病、老年病、康复和中医药等群众急需学科建设,鼓励提供适宜住院服务和手术,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好病”。

开展巡回诊疗服务。对偏远地区的村和社区,由医共体通过巡回诊疗、远程医疗等提供延伸服务。如杭州市临安区由4家医共体牵头医院和20家卫生院,组成151个服务团队,对165个行政村进行巡回诊疗,提供体检、筛查、诊疗、配药、急救、医保结算等一体化便携式服务,截至目前,出动医务人员8654人次,服务群众11.89万人次,筛查出各类疾病7233人次。

聚焦“大健康”开展全周期健康管理

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明确医共体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功能定位,制订基层首诊、县级下转和县域不轻易外转疾病种类目录,以及医共体内部、医共体之间和县域向外转诊管理办法,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浙江省县域就诊率从改革前的84.9%提升至2022年的89.5%。医共体牵头医院向成员单位转诊达年均30万人次,成员单位向牵头医院转诊达年均60万人次,“上转容易、下转难”开始破局,双向转诊得到强化。

构建“大健康”服务模式。坚持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各地建立由县级医院专科医生、基层全科医生共同参与的家庭医生团队1.3万多个,构建以家庭医生团队为基础、医共体牵头医院为技术支撑的慢病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小病慢病不出村,群众健康有管家”。各区县组建指导团队,派出公共卫生专员、联络员,强化对医共体公共卫生工作的专业指导。中医类医疗机构全面参与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强化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供稿)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