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3-04-20
□中国改革报记者 吴小雁 通讯员 龙波
“科技创新不仅实现节能低碳,也助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江西省玉风瓷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万秀英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目前生产骨质瓷和高白釉瓷2个瓷种,五大系列近1000个品种,年产5000万件,次品率合计近10%,折算成重量年产废瓷1750吨,数目惊人。公司经过技术创新,使产生的废瓷片可全部消化吸收,既清洁了环境,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年节约1670万元。
近年来,景德镇市一直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不仅成立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节能法律法规和节能规划,还出台系列节能新举措,加大节能监察力度。该市主动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致力于重点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兴产业体系,积极探索发展低碳陶瓷新路,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做活“城文章” 荒山变身高新区
老表王祖模坐在自家门前悠闲地喝着茶水,晒着太阳。他曾是江西景德镇市吕蒙乡古城村的一个农民,现在,他不用再为“种地”的事情操心了。自2010年他所在的吕蒙乡的土地被征用开发成国家级高新区之后,他成为景德镇市高新区的社区居民。在景德镇,像他这样从农民转型为城镇居民的人有很多。
据记者了解,目前,景德镇的城镇化率为59.85%,工业化率为52.44%,设有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2个省级工业园区。王祖模所在村距离中心城区大约10公里,村民们散居在丘陵之间的平地上,收入并不高。高新区的开发让这片土地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的荒山旷野变成活力四射的现代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现在,高新区里小洋楼鳞次栉比,居民使用太阳能用户已达680户,有线电视全面普及,宽带用户增至2000户。现在的高新区居民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的目标。
“建设最适合人居城市,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一个重要内容,景德镇已经先行一步。”这几年,生活在景德镇的人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城市的变化,现在的景德镇,全年365天空气质量优良,常年大多天数达到国家一类水质标准,森林覆盖率65%,城市形成山水、生态、文化特色。坚持“山水、文化、生态”特色,是景德镇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方向。景德镇虽然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但同时加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引进工业项目时保护生态和环境为先。
做大“绿文章” 寒冬喜摘“放心菜”
今年2月2日,寒冬时节的乐平市金鹄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态果蔬基地蔬菜大棚内却温暖如春,五彩西红柿、紫花菜、樱桃萝卜等青菜长势喜人。该公司总经理王曼丽带着工作人员走进生态果蔬基地冬暖大棚,采摘各种新鲜有机蔬菜。这些蔬菜源源不断地运往市场,丰富了春节期间市民的菜篮子,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菜”。
据记者了解,乐平市是江西省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全国有名的“江南菜乡”。为了提高农业效益,乐平市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园区化、标准化、精品化、产业化”的新思路,在鸬鹚乡建立光伏农业科技大棚,总投资4亿元,建有光伏大棚50个,面积近1000亩。这一集光伏发电、农业种植及农业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项目,通过在农业大棚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将产生的电流接入变电站并网,实现棚上清洁发电,棚下高效种植蔬菜、热带水果、花卉苗木食用菌等。种植和发电不产生废水、垃圾、噪声、废气,使土壤生态结构改善,肥力提高,并可妥善处理保温、升温问题。这个零排放、零污染的项目,节能环保、富民惠民,已被列入乐平市十大民生工程和景德镇市重点督查项目。
近年来,乐平市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不放松,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生态的科学发展之路。同时,特别注重农业“节能减排”。据悉,该市5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都建起沼气池,臭气熏天的粪便经过发酵,成了干净绿色的“农家肥”,“猪-沼-菜”、“稻-鸭-鱼”、“鸡-肥-虫(果)”等立体种养模式在乐平乡村屡见不鲜。沼液肥的广泛运用,不仅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也实现废弃物无害化排放。
做足“水文章” 一湖清水映文明
“拧开水龙头,清泉哗哗流”。如今,这样的喜人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景德镇广大农村群众的眼前。
据景德镇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要城市,景德镇承载引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经济规模的大小,还取决于能否切实采取新的发展模式,保护好“一湖清水”。建设低碳试点城市,将使景德镇市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住绿水青山,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高度融合的科学发展之路、绿色崛起之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起到重要的典型示范意义。
记者从景德镇市水文局了解到,水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管水、用水、治水、护水的各个方面,结合市情、水情实际,景德镇重点念好“严、实、新”三字经。“严”即严守用水总量、纳污总量、用水效率“三条红线”,严厉打击河湖非法采砂、排污、乱倒垃圾渣土等行为;“实”即扎实推进玉田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吕蒙堤城市防洪工程,乐平后港镇等中小河流生态治理工程;“新”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观念上由“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修复受损的河湖生态环境。据悉,为了一方清水,景德镇水文人的水质监测仪深入广大的城镇乡村。在江边湖畔,每天都有几十位忠实的水文“司线员”在监测水质,为了青山绿水随时报送监测数据。
景德镇市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士表示,景德镇力争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依托水资源优势,做足水资源文章,在确保水质安全前提下,适度发展高用水和水质要求较高的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等产业,使水资源成为推进瓷都低碳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