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3-04-20
□中国改革报记者 吴小雁 通讯员 焦韬莎
4月14日,河北石家庄市的一个公园里,衣着“太空人”服饰的环卫工人正在清理地上的各种垃圾,宣传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这两年,因地理位置重要、商贾云集而被称为“华北粮仓”的石家庄市立足绿色发展,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低碳示范园区创建及实施六大生态绿化工程,初步形成石家庄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矿区煤化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晋州市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辛集市清洁化工园区等一批低碳、环保、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型示范工业园区。同时实施了滹沱河综合整治、环城水系、园博园、洨河综合整治等一批重大项目,增加绿地面积2.7万亩,增加湿地面积2.4万亩,碳汇效果明显。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打造石家庄低碳转型发展“升级版”。
绿色建筑率先告别“灰”时代
4月12日,《为你而变颠覆传统住宅———世界人居环境与绿色建筑研讨会暨锐拓米兰春天产品解析会》在石家庄举行,石家庄首个国际领先的“三星绿色建筑”项目———锐拓米兰春天正式亮相。
据介绍,为了提高住宅品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推广“三星绿色建筑”,同时还将选择100个小区作为示范样板。“随着雾霾等空气质量问题日益严重,市场急需能为业主提供更好生活环境的绿色住宅、健康住宅。‘三星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节地、节水、节能、节约原材料。”石家庄市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水源介绍,锐拓米兰春天项目从关注石家庄人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指数的角度出发,引进颠覆传统的六大国际顶尖住宅科技,用科技形成独有的恒温、恒氧、滤尘、净水、低噪、适光的新绿色室内居住环境,为业主提供了健康舒适生活环境,让石家庄告别“灰”时代。
据记者了解,今年年初,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启动了“绿色建筑百项工程”。实施“绿色建筑百项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每个设区市和省直管县都要谋划建设1个~3个20万平方米以上的绿色建筑小区,1个~3个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4+1”生态示范城市要建成一批绿色建筑项目。
据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人士介绍,2013年,河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建筑节能省”目标,建筑节能走在全国前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河北省提出要建立闭合的绿色监管体系,强化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全过程管理,执行严格的监管问责制。河北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示范、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规模化绿色建筑小区打造成全国亮点。
节能降耗拉伸生态产业链
走进石家庄市石门小区的“低碳达人”田桂红家,就能感受到她的“低碳生活”。她家使用的都是节能灯,每次使用完家用电器,她都养成随手拔掉插头的好习惯。田桂红还给大家介绍节电妙招,夏季空调开到26摄氏度最适宜,冬天20摄氏度最省电。“你不要小看这一度电,我国目前主要是依靠燃煤发电,大家节约用电,就是在净化空气。”
近两年来,石家庄市加大了“煤改气”等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工作力度,市区分散燃煤锅炉全部拆除,市区燃气供热面积达250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县县通”管道天然气。为抑制煤炭增长,出台了限制涉煤项目和燃煤锅炉审批的政策。为削减煤炭消耗,2013年制定出台了年度减煤工作计划,采取可统计、可计量、可检测的措施削减煤炭消耗,压缩钢铁、电力、化肥、水泥、焦炭、钙镁、陶瓷等高耗能行业产能,全年完成削减煤炭消耗300万吨。到2017年,煤炭消费量比2012年净削减1500万吨。
同时,石家庄市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构建低碳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以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房产为支柱,文化创意、商务服务、信息服务为先导,基础服务为支撑,服务业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链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形成中部地区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东部地区以生产服务业为主体、西部地区以旅游休闲为主体的三大区域发展格局;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在资源分配、专业化协作、技术推广与应用、战略联盟组织、构建产业链条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
低碳立法护航生态促转型
据石家庄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低碳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大量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法规创新。为此,石家庄市提出推进低碳立法,研究制定《石家庄市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办法》。2013年3月,市政府已将低碳立法纳入立法工作计划,5月市人大常委会将低碳立法纳入《石家庄市人大常委第五个五年(2013-2017)立法规划》。
为做好低碳试点工作,2013年年初,石家庄市政府印发了《石家庄市“十二五”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要点》,采取多项措施构建低碳支撑体系:启动编制石家庄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明确主要碳排放源,确定全市重点高碳排放行业和企业,建立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立低碳咨询服务机构,成立低碳发展专家委员会,建立起低碳咨询服务专家库,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和智力支持;成立低碳经济研究所,培养低碳技术人才,设立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为开展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搭建技术平台和交流平台。
此外,建立健全碳排放监督监测机制,强化政府层面的制度管理,通过制定完善的碳排放约束机制和监督监测工作方案,将碳排放监督监测工作规范化、经常化、专业化。同时,通过监测评估机构对企业碳排放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测及措施效果评估,客观评估企业碳排放情况。奖罚并举,督促企业严格约束自身碳排放行为,切实保障全市总量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