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3-04-20
□中国改革报记者 陈雪芹 通讯员 来群英
今年70岁的孙新宝仍在为她的低碳生活忙个不停——向社区贡献“家庭垃圾分类实名制”等金点子、参与“低碳家庭”评比、撰写低碳日记、主动担任楼道垃圾分类义务督导员、与社区共同制订杭州首个“低碳家庭”民间标准……
由于孙新宝的影响力较高,她居住的羊血弄小区成立了“孙新宝低碳工作室”。如今,孙新宝已成了浙江杭州的“大红人”:她先后荣获杭州电视台低碳家庭PK赛的“低碳达人”、杭州市首个“低碳样品户”、省市“绿色家庭”、“杭州市低碳家庭示范户”、“杭州市功勋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普及低碳理念在杭州已蔚然成风。杭州,这个素有“钱塘”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自2010年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以来,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把低碳城市建设作为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建设美丽杭州和生态型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出了走城市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行为特征、政府公共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低碳发展道路,打造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示范城市的奋斗目标,得到了全市人民的广泛响应和支持。
低碳理念越来越普及
“我在低碳科技馆的二楼,体验了一次全球变暖的过程。我们分组坐上‘竹筏’,戴上3D眼镜出发了……虽然这是虚拟的,但我真的被吓了一跳,赶紧蹲下身子。终于,我们‘游’回到水面,而水面上一只小北极熊正站在一块小冰上,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心里不禁泛起一丝怜悯,谁来救救这只北极熊呢?”一位学生小记者在参观了杭州科技低碳馆后深有感触地说。
学生、市民、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等,成了杭州低碳科技馆的“常客”。以“低碳生活,人类必将选择的未来”为主题的杭州低碳科技馆,正日复一日地传播着它倡导低碳生活理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记者在采访中体验到,低碳理念已悄然渗透到杭州市的千家万户。据杭州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上城区、下城区,目前已有30个社区开展了“低碳社区”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政府推动、社区主体、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了低碳社区考核(参考)标准、“低碳(绿色)家庭参考标准”、“家庭低碳计划十五件事”等制度。各试点社区将低碳工作融入到居民生活,组织社区居民参与以低碳节能、生态环保为主题的低碳系列活动,市民参与率高达90%以上,形成了社区居民共同履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低碳生活理念及消费模式。
公交体系越来越“绿”
杭城多“宝马”,身穿“红马褂”,他乡人夸你,杭州人爱你,外国人捧你。上班族你陪,逛超市你带,西湖西溪游,还是你向导——这段“顺口溜”,是对杭州推行公共自行车的形象描述。杜先生每天从城西的桂花城骑行到体育场路上班,他发现,在早高峰的自行车道上,每10辆自行车里几乎就有7辆是公共自行车。
当一辆辆红得耀眼的公共自行车穿行在西湖的翠景中,“全球最好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第一名”的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杭州,这个自2008年在我国首吃免费公共自行车“螃蟹”的城市,在6年后的今天,公共自行车的数量已随着民众的需求呈现几何式地增长。截至目前,杭州共投入3000多个服务点,近8万辆自行车,这与6年前相比,已增长了25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曾经研究后指出,按照日均租用量10万辆次、每次出行里程2公里计算,杭州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年可节约燃油7500吨,减排二氧化碳23,897吨。而现在,日均租用量已经翻倍,减排的二氧化碳自然也与日俱增。
如今,杭州的公共自行车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崭新“名片”。2012年10月,该市的公共自行车碳减排量成功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9处服务点1年的减排量卖了2.1万元,这是全球第一次以公共自行车为载体进行的自愿减排碳交易。
记者从杭州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目前,杭州市已建立了由公共自行车、纯电动出租车、新能源公交车、水上巴士及地铁组成的“五位一体”绿色公交体系。
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共投入公共自行车近8万辆、纯电动出租车500辆、油气两用出租车1216辆、油电混合动力公交车1108辆、LNG天然气公交车707辆,水上巴士路线总里程达到63公里,公共自行车系统全球规模最大。
低碳之路越走越宽敞
厨余垃圾进入设备后,经过人工分选、机械分选、生物质分离器加工,分解出11%~12%的塑料和木质,打包回收。其余垃圾经过厌氧产沼,分解出5%的沼渣,进行脱水掩埋,剩余的垃圾能进行沼气发电,转变成清洁绿色能源……杭州市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即将投入使用的全国首个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预计每天可以处理来自杭州家庭的200多吨厨余垃圾。初步估算,每天处理的200吨厨余垃圾可产生3.2万千瓦时电。
“六位一体”的低碳示范城市奋斗目标,为杭州提供了低碳发展的不竭动力。该市除了大力打造全民参与的低碳生活体系、推进碳排放管理体系外,还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打造低碳产业发展模式成为该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抓手。为了鼓励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该市编制出台了《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与空间布局指引》,对产业发展和规划布局进行了分类指导,有效促进了服务业等鼓励类产业的发展壮大和规模集聚,倒逼低产能、技术落后的限制性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有序退出,控制高污染、高耗能的禁止(淘汰)类产业发展。
坚持环境立市,走低碳、高效、和谐发展之路成为杭州顶层设计的战略目标,该市的低碳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公开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杭州市的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6%,达到0.68吨标准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初步形成了以低碳产业体系为核心的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