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

杏花秋浦 低碳为韵咏新诗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3-04-20

□中国改革报记者 明慧  通讯员 张典

森林覆盖率达58.21%、城市绿化面积达2288公顷、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7.9%、人均公园绿地达17.1平方米……安徽池州市作为“人类诗意栖居”的典型代表,多年来,一直主打生态牌环保牌,提出“保一方好山水,富一方老百姓”,提出“五位一体、生态优先”。不懈的努力结出累累硕果:池州先后荣获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今年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201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全国仅有5市县获此殊荣,池州市名列其中。

池州又称秋浦,晚唐诗人杜牧春游池州杏花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被后人称作千古绝唱,也使杏花村名播青史。

在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为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以来,池州市更是高度重视低碳绿色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努力在发展城市文明中弘扬绿色低碳理念,并明确了总体规划、实施目标、项目平台、机制保障、工作思路和举措。

低碳意识融入转型发展

走在池州的街头,翠绿的山峦、荫郁的街道、多彩的花圃尽收眼底,沁人心脾的清香让记者陶醉于处处皆绿色的城市幸福美景。

幸福美景随处可见,缘于池州市对全市人民的“幸福”承诺:到2015年,全市将建成国家生态市,低碳排放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至0.85吨~0.86吨标准煤,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5%以上;低碳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5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提高,低碳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为兑现这份“幸福”承诺,全市上下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在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低碳发展机制,全力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据了解,在成为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之后,池州市首先成立了高规格的低碳城市试点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将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常设的市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合署办公,统筹推进低碳试点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并实施“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的总体空间开发战略。

同时,对于生态环境较好的县区,摒弃县域空间界限,支持在沿江园区“飞地”发展。将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分解为构建低碳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建设低碳园区、社区、风景区,增加农林碳汇等几方面。在完善保障措施等方面,细化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形成了“品牌化创建、责任化目标、工程化措施、项目化手段”的推进模式。

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走在池州市的大街小巷,一排排整齐的自行车会和你不期而遇。市民推走送来,络绎不绝。

家住池州市秀山美地小区的李阿姨和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秀山门广场的一处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租借自行车,然后轻快地骑车去办事了。“非常方便实用,除了我们常说的节能、绿色、环保,还有一点就是租借自行车全免费。”谈及对池州市自行车项目的评价,李阿姨称赞不已。

据记者了解,2009年9月,池州市在安徽省首吃“螃蟹”,通过招商模式引进了免费公共自行车项目。截至目前,以环保节能为特色的免费公共自行车项目已在池州市运行了4年多,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十二五”末全市将新增自行车5000辆、新增站点50个;到2020年,全市绿色出行自行车规模将达到20,000辆,站点遍布各小区、学校、商业场所。

在推进交通减排活动中,池州市还严格执行道路客运实载率低于70%的线路不投放新运力的规定,全市597台出租车全部实行了“油改气”,47台公交车实行了混合动力改造等。

此外,池州市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推广,目前已有250余万平方米的新建建筑设计了太阳能一体化系统。市广电大楼、红森国际大厦、九华山机场航站楼、九华山新罗大酒店、甲地王座公寓式酒店、城投大厦等6个项目实施了地源热泵技术应用示范,应用面积达18.96万平方米,年节约标煤约1558.8吨,减排二氧化碳3817吨。

池州市还通过举办“特殊的运动会”让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据了解,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中心、安徽省体育局和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绿色健身大会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让更多爱好运动的普通人感受“不需要能源、不产生排放”的低碳运动方式。

“绿色门槛”激活低碳经济

近年来,池州市更加注重引进适应节能减排、符合生态环保、呼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项目。“生态,成为驱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池州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2013年以来,池州市全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通过环评、能评等门槛否决了60多个重污染、高排放建设项目;实施开发区金能供热热电联产、海螺水泥能量系统优化、铜冠余热余压利用等19个节能减排重点项目;集中资源、集中优势,大力培育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市本级设立了1亿元专项扶持资金,发挥财税、金融等杠杆作用,推动低碳工业发展。深入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坚持生态、旅游、文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对沿江园区启动实施生态化、循环化改造,并启动了低碳园区工作。

池州市还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以青阳县被列为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为契机,实施农村清洁能源项目52个,完成投资2250万元,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成沼气池83,000口,大型沼气工程9处。截至目前,全市沼气池入户率达26%以上,位居全省首位,沼气综合利用直接带动农户增收10,722.2元,年减排二氧化碳16.7万吨。

此外,现代生态农业已成池州市“生态经济”重要模块。目前,全市有125个农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4个县区中有3个建成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2个建成省级农业生态示范县。

池州市表示,下一步将认真学习先进地市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加大力度,精心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努力为中部地区中小型城市的低碳发展作出有益探索和示范。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