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3-03-14
□丁志山 许烨婷
为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福建中医药大学瞄准国家中医药重大战略发展需求,着力打造中医药学术传承体系和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在构建中医健康服务体系、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中医药服务高地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致力中医药传承工作,学校成立了修园中医药传承基地,为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建立了6个传承工作室和5个研究所,青年教师研究传承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患者也能得到名中医带领的团队的诊疗;在基础学科提升项目中设立“中医理论研究及《中华医藏》医籍整理”专项,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组建了省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以闽地中药炮制文献与古物研究为载体,传习传统炮制技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实施“岐黄人才储备工程”,从优秀硕士、本科毕业生中选拔一批具有一定科研潜力的专业人员作为学科储备力量,顶岗工作、跟随名师学习、攻读博士学位,并定期从中择优录用新教师。在本科教学中,中医学专业先后成立了“师承班”“经典班”“修园班”,中西医结合专业成立了“力钧班”,选拔一批优秀学生跟师学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致力中医药科技创新工作,学校对重大科技创新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去年6月发出的2022年度“英雄帖”,通过征集榜单、专家论证,最终发布榜单共四类9项,组织评审14项。榜单及项目紧扣学校学科发展、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助力推动学校中医药科技创新。学校围绕中医、中西医结合、药学等基础类学科研究方向,实施“基础类学科科研提升计划”,去年组织申报评审出16个项目,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项目以强基础、补短板为导向,以期促进基础类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升基础类学科研究基础。为了激活青年创新发展内生动力,培育高层次人才,学校制定实施“青年科研拔尖人才项目培育计划”,从校内遴选出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骨干为培育对象,连续3年给予滚动经费投入。定期组织校内外专家听取培育对象进行阶段性汇报,不断优化研究方案,培养国家级人才项目有力竞争者。
近年来,学校一批成果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其中“脑卒中后功能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成果转化方面,率先研制出“中医健康管理太空舱”等核心技术装备,推出越人健康管理(治未病)服务模式,更多原创性、突破性成果实现落地,促进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工作推动了中医药学科建设,中医诊断学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中药分析学学科、临床中药学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学科、中医康复学学科、中医健康管理学科等8个学科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学校目前也是中国康复医学会会长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分会主任委员单位。
在中医药临床基地建设中,附属人民医院成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成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成为国家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附属康复医院是国内首家通过国际康复质量认证委员会(CARF)认证的康复专科医院。4所直属附属医院拥有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工作,推动了中医药交流与合作。学校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高等院校、科研医疗机构和学术团体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率先建立了福建省唯一一个海外中医药中心——“中国—菲律宾中医药中心”;获批福建省医学类相关专业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护理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