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画

“古诗今画”开新境 本然洒脱翰墨香

——画家陈持平作品赏析

来源:本网稿件作者:时间:2023-03-01

□连燕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禀赋,创造和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令人欣喜的是,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文化艺术创作领域中,涌现出一批批志存高远、格局开阔、惊才绝艳的书画名家,陈持平教授便是其中一位富有特色的代表人物。

开辟“古诗今画”,将真情至性流露于水墨色彩间

陈持平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其父亲陈祖儒是一位书法家,其祖父陈开泉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组毕业的艺术家,系李可染(中国近代杰出画家)同班同学,也是中国现代画家刘海粟的得意门生。陈持平从小受家庭艺术氛围的感染与熏陶,他热爱中华文化、饱读诗书,并且喜欢观摩父亲用毛笔练习书法。

尽管陈持平在成年后,选择了一条“济世救人”的从医路,但并不影响他后来拿起画笔进行艺术创作。在艺术世界里,他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信念,以身为中国人为荣,深入钻研并努力弘扬中华文化。其创作富有强烈使命感,诚于中而形于外,慧于心且秀于言,画作用色丰富,将真情至性流露于水墨色彩之间,使之浑然天成。

在陈持平的创作领域,他开辟的“古诗今画”更是别出心裁,引人入胜。古诗今画,就是以中国古诗古词为绘画与书画的题材。首先,把大家看不懂的英文,晦涩难懂的古文翻译成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其次,再用毛笔或是彩笔,利用草书和篆书体,写出诗人字字珠玑、铿锵有力的中文诗句;最后,运用鲜艳夺目的色彩,画出一句句诗文中的情景和意境,并且从自己的角度,辅以对诗句的解读与诠释。

如此一来,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古诗古词,经过无限创意,蜕变成现代艺术作品。观众在欣赏感悟画作的同时,又能够重新品味中国古诗词和中国文字的优美内涵。

由于陈持平的创作表现出了东方与西方艺术的结合,让观赏者了解到绘画与书法不再局限于传统框架中,也并非一定要用传统的文具与媒材来进行创作,这也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窗口。

陈持平的画作属于“野兽派”,其图案、颜色、线条、光影,均大胆奔放、热情如火并充满动态之美。野兽出笼,一笔成形,如风火山林、生命呐喊,令人惊艳。陈持平自创之“调色盘艺术”属于“野兽中的野兽”,乃利用残留在画布上的颜料,瞬间创作。其“爆发”出的图画,令人极为震撼,且有趣无比。陈持平擅长篆书、草书的现代艺术创作,尤其喜好草书,这和其热情奔放、天马行空、洒脱自如的个性有密切关系。

陈持平有一颗坚定的“中国心”。他向往且深信的最高艺术境界就是——艺术中国化。他期望观赏者在欣赏其艺术作品时,都会由衷地喜爱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他亦“医”亦“画”,坚持“热爱生命,以仁为美”的追求,在不畏浮云、不落窠臼、匠心独具的艺术创作中,展现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特色艺术风格。

寄情翰墨,以艺载道,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虽非学院派艺术家,但陈持平进入跨界艺术领域已有9年时间,出版画册达10册。他的作品中,唐、宋诗词书画艺术的诗句均以中英文对照。由台湾进入中国大陆,是海峡两岸第一位以唐、宋诗词作为绘画创作题材的艺术家,在两岸文艺界享有盛名。

2022年初,陈持平的作品在台湾艺术教育馆、嘉义文化艺廊等地展出,广获好评。中华文化艺术总院院长高崇云专程前往观赏陈持平画展。高崇云表示,陈持平是一位仁心仁术的名医,此次他以艺术来宣扬爱心的善举,为当前的社会注入了疗愈心灵的“重大活水”,值得肯定与赞扬。

陈持平应用画笔描绘了国产连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观赏者借着对绘画的欣赏,把自己融入主角的情感与心境中,相互感应,可谓将当下最热门“量子科学”中“纠缠态的互动”之精髓应用在艺术中。

将传统诗词歌赋的书法结合抽象西画,并且以相互呼应的方式作出深入浅出的表现,不仅具有故事性,还反映了现实生活、提高文化素质,这是陈持平的重要创作特点。在边塞诗人岑参代表作七言歌行体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把塞外雪比作梨花,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以玩味欣赏的对象。陈持平依托诗中主人公归京途中的特点和细节,利用诗词的涵义用画笔把它记录下来,使大众可以更进一步赏析到边塞绝美的风光。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说到:“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法,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而这,也正映照着陈持平的作品与为人。

在陈持平看来,当前正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阶段和时机。他寄情翰墨,以艺载道,创作更多更好的艺术品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提供更多的养分与力量,让人民群众获得艺术的阳光照耀与雨露滋养。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