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新型城镇化蕴含内需新潜力和发展新动能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3-02-03

□本报记者 付朝欢

春运,号称“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也是观察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独特视角。春节前,人口从大城市迁往中小城市;春节后,又从中小城市迁回大城市。

也有部分人借着春节返乡,彻底告别大城市。今年31岁的小陈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已有4年多时间,他决定回家乡苏北小县城发展。“这里寄托着乡愁与归属,有着较低的生活成本,也蕴含着不错的工作机会。”

城镇化重心转向县城

县城,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透露着中国经济最真实的底色。

全国共有1800多个县城,创造了近40%的GDP总量。但目前,我国县域的城镇化率却不到40%,还有相对较大的发展空间。

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分析人士指出,城镇化重心正在转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县城的市政交通、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公共服务的品质较低,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扎实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持续显著提升,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享受美好城镇生活提供有效支撑。

从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来看,创建认定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00个,建设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20个。

从县域商业体系来看,建设改造430个县级物流配送中心、1600个乡镇商贸中心,工业品入乡和农产品进城渠道拓宽畅通。

从县域市政设施来看,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建设不断加强,高速公路已连接全国88%的县级行政区,市政管网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稳步推进。

从公共服务供给来看,县域医共体建设超过4000个,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全面推进,基本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从县城建设要素支撑来看,中央预算内投资投入700亿元支持县城建设,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企业债券、银行信贷、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将县城纳入支持范围。

事实上,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不仅仅有利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还要看到,数字经济崛起为县城带来的数字红利和创业机会。

观察人士发现,不少教育、医疗资源相对丰富优质的县城,正在吸引一二线城市人才回流。特别是可以通过纯线上完成“获客-经营-交付”闭环的从业者,比如,知识付费从业者、在线主播、自媒体博主等。

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

外墙重做、地面重铺、电线归拢、水管疏通……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更美丽,公共服务更完善,社区关系更和谐,正切实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实现新开工改造5.1万个城镇老旧小区的年度目标任务,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项目开工1.69万个,新建改造城市污水管网2.2万公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今年将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以上,新开工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10万公里以上,改造建设雨水管网1.5万公里以上。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表示,一方面,城镇化带动投资需求,老旧小区改造、住宅建设、商业建设、县城医院的建设,都是能带动投资的;另一方面,人口集聚进城,能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

再回看国家层面“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背后也有着扩内需的重要考虑。现阶段,县城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相当于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1/2左右,县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相当于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居民2/3左右。通过加大投入推进县城建设,可形成当期投资,完善的公共设施也可吸引产业投资,促进居民消费。

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飞看来,城镇化不仅拉动消费规模的增长,而且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城镇居民在物质型消费基本饱和后,逐步成为引领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信息、旅游等服务型消费需求增长的主力军。“预计到2025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型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将由2021年的44.2%提升至约50%,开始进入服务型消费新时代。”

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22年,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进展如何?

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稳步提高,城市落户通道有序拓宽,非户籍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持续扩大。

在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方面,城市群、都市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效明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稳步推进,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加快发展,南京、西安、武汉、长沙等超大特大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发展形成都市圈。

在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方面,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向乡村延伸覆盖,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降低。

目前,《2023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尚未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城镇化正在转向全面提升质量的新阶段,2023年要聚焦进一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和强大发展动能。

一是支持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市稳业安居,持续拓宽在城市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落户渠道,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加快覆盖非户籍人口。

二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发展更加协调,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序培育发展都市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三是推动城市更新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增加教育医疗、托育养老、家政服务、体育健身等服务供给,加快完善防洪排涝设施,实施燃气等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四是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扎实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和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持续带动乡村振兴。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