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教师轮岗 大家都准备好了吗

业内人士建议,要建立健全针对教师轮岗激励保障长效机制,提高教师流动积极性,从而有效促进教师轮岗制度落实和发挥实效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2-08-01

□本报记者明慧

今年9月秋季一开学,北京市的中小学生们将会发现,学校来了很多新老师,有的学校还来了新校长。这些原本不是本校的老师将用多年成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传授知识。

北京市政协近日举行“进一步推动‘双减’政策落地,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市政协主席年度提案办理协商会。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9月秋季开学后,全市所有区都将开展教师交流轮岗。在此之前,上海、深圳、武汉、长沙等城市相继推进教师轮岗。

此项改革是响应国家“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举措,在于推动当地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教师轮岗也可缓解家长对于孩子择校的焦虑。但如何真正推动政策落地,如何让教师轮岗发挥效用,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多地实施教师轮岗

据了解,2021年9月,北京选择了东城、密云两区作为首批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试点区。今年4月,西城、朝阳、海淀、大兴、延庆、门头沟6区也加入了教师轮岗队伍之中。今年9月开学,加上剩下的8区,北京16区将全部实施教师轮岗。

轮岗类型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城区在推进学区教育集团内校际间的师资均衡配置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全区范围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的交流轮岗以及区级以上骨干教师的均衡配置、普通教师的派位轮岗;二是远郊区全面推进交流轮岗,在全区范围内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的交流轮换、区级以上骨干教师的均衡配置、普通教师的派位轮岗。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北京在“双减”工作背景下推出的干部教师轮岗,在目标和本质上跟过去10年甚至20年前推行的干部教师轮岗不一样。过去干部教师轮岗是将教师由强的学校流入到薄弱学校,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是一种线性流动。这一次在“双减”背景下,提出要大面积、大比例地进行学区内和集团内的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双减”最终目标,即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通过减下去没必要的负担,提高育人质量,形成高效率的培养体系,努力让学生在学区、集团内学好、学会、学足,得到充分发展。

无独有偶。早在北京试点之时,已有多地开展教师轮岗工作。

2021年1月份,上海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每位教师10年内须有规定的流动记录,每所义务教育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教师流动工作规划,科学规范义务教育教师流动。要求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不低于20%左右的人员流动。并且提出先在浦东、奉贤、松江3区试点。

今年6月,深圳发布《光明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宣告深圳教师和校长轮岗正式开始。其实,早在2021年,深圳就发布了《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有机遇也有挑战

至于参与教师轮岗的人选,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校长层面,凡是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的并且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6年的正、副校长原则上应进行交流轮岗;在教师层面,凡是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的并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及以上的教师,原则上均应进行交流轮岗。

北京市丰台区一位刚参加工作两年的年轻教师告诉记者,自己学校轮岗通知的都是学科代表、骨干等优秀教师,像她这样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还不参与轮岗。“不过,学校让大家都做好准备。”

业内人士认为,教师轮岗对于打破名校垄断、一定程度上缓解高价学区房的热度、促进普通学校优质教师资源的增强等方面有诸多益处。通过轮岗,优秀老师把好经验、好做法、好习惯带到更多学校,会大面积提升一个地区的办学水准。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好习惯与具体学校具体情况相结合,将产生良好化学反应,培育形成坚实的教育土壤,这些学校就可能成为具有相当稳定性的好学校、新的名校。好学校增多,会整体提升教育水平。

“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是学校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繁华表示,很多轮岗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丰富了学生的课程选择,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我们学校有200名左右的老师,今年的轮岗指标有10个,已经找好交换学校了,都是在通州本区的学校。”北京市通州区一位教师表示,教师轮岗对于老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轮岗到好的学校,可以学到很多优秀的教学经验。但面对不同的学生,则需要重新摸索调整教学方法,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一项调查显示,基层教育工作者不愿意轮岗的原因很多,包括轮岗的学校离家较远、在新的学校工作要重新适应、新学校的薪酬和福利较低等。

考虑到避免让教师承担远距离工作地点变化压力,避免给教师日常生活造成障碍,目前,北京所推行的轮岗没有打破行政区域,而是在学区内进行。为加强保障,北京市还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和工作绩效作为校长职级晋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晋升,区级以上骨干教师评选、评优评先等方面工作条件之一,切实保障参加交流轮岗教师的工资待遇,在绩效工资分配中予以适当倾斜。

上海市也提出,教师流动经历或郊区学校工作经历作为选拔培养校长、后备干部、骨干教师,参评特级校长、特级教师的重要依据。

期待形成制度化常态化

李奕此前表示,为确保教师轮岗效果,将进行一些配套改革:优化已有的校长职级制,形成干部梯队建设中的动态流动机制;让绩效工资发挥更显著的作用,向在交流轮岗中成绩突出的人员倾斜;树立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评选的新标准,更多用轮岗中的实际效果来引导评价。同时,在不同的时间点,如半学期、一学期、一学年,进行绩效评估和考核,以确保轮岗取得实效。

有专家建议,为确保教师轮岗效果,真正推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需要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

江西吉安市委书记王少玄建议,从立法角度将优秀教师流动机制纳入义务教育法,明确和规范各地教师交流轮岗工作职责。建议出台配套保障措施,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差距,对交流轮岗教师给予人文关怀,建立交流轮岗激励机制,着重解决交流轮岗教师编制、职称评聘、待遇保障等,推动优秀教师规范化流动,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王清林建议,要建立健全针对教师轮岗的激励保障长效机制。一方面建立有利于薄弱学校教师的评价体系,如教师在参加职称评审、工资待遇、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薄弱学校工作经历作为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在交通补贴、周转房安排等方面给予薄弱学校教师以倾斜,提高教师流动的积极性,从而有效促进教师轮岗制度的落实和发挥实效。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