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ESG基金互联互通有望打开金融发展新格局

在粤港澳大湾区ESG基金发展趋势研讨会暨大湾区ESG基金体系和互认研究开题会上,专家学者表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ESG基金互认,有利于下一步与全球市场建立ESG连接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2-07-19

□实习记者甄敬怡

“双碳”目标正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金融工具能够为促进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发展提供助力。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6年来,我国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逐步健全。2021年10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要求“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

如今,将ESG(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理念融入金融商品和服务正逐步被社会认知,业界对ESG投资的探讨也更为细分与聚焦。为引导大湾区基金管理人更加关注环保和企业社会责任,提供更多的跨境合作与互动的机会,推进大湾区ESG基金体系和互认的研究工作,7月13日,在由腾讯金融研究院、腾讯ESG协同办公室、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主办,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提供学术支持的粤港澳大湾区ESG基金发展趋势研讨会暨大湾区ESG基金体系和互认研究开题会上,来自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研究智库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围绕粤港澳大湾区ESG基金发展和ESG基金体系和互认研究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助力

ESG投资是将社会、环境、治理纳入到投资决策的一种投资策略。自2004年ESG的概念在西方提出以来,ESG投资的理念已经成为当下投资的热词。而我国正在构建的ESG体系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今年5月27日,国资委印发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提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立足国有企业实际,积极参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信息披露规则、ESG绩效评级和ESG投资指引,为中国ESG发展贡献力量。

在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艾看来,ESG的内涵贯穿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ESG投资的实践、推动ESG基金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也是在为新发展理念赋能。

“如果能把ESG中的‘S’进一步体现,就是在进一步践行‘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推动ESG基金持续投入公共服务体制,促进实现共同富裕。”赵艾说。

“ESG基金和ESG投资实践也是一个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平台,是‘桥头堡’。要做好ESG基金中国本土化工作,同时适度开放并与国际接轨,进行规则、管理和标准的对接。从根本来讲,这也是在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开放。”赵艾直言,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角度来看,也都需要ESG基金、ESG标准和ESG投资实践助力。

当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发展战略正在深入推进实施。赵艾认为,ESG基金的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在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也大有作为。“应该看到,香港ESG基金规模不大,截至目前,仅有130多支ESG基金,其中大部分为欧美基金,投资者也主要是来源于欧美,大概占80%。如何发挥香港在大湾区的带动作用,同时吸纳全球有ESG理念的投资者,是亟待研究的课题。从整个大陆地区来看,ESG基金相对权威的数据是2000亿元左右,如何将ESG基金发展由大湾区辐射到长三角乃至东南沿海、京津冀地区,需要深入探讨研究,持续推动ESG投资实践和ESG基金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作用。”赵艾说。

为探索跨境发展提供条件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桥头堡”,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动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在一个国家,有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和四个中心城市的湾区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要素集聚、国际化水平领先、合作基础良好等发展基础。当前,我国以绿色金融为抓手的可持续投资的领域发展正在稳步迈向国际前列,我国ESG基金市场有望打开有序发展的新格局,粤港澳不仅是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其区位特色与制度优势也为探索ESG基金跨境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今年以来,为引导大湾区基金管理人更加关注环保和企业社会责任,提供更多跨境合作与互动的机会,打造亚太地区ESG投资最为活跃、兼容各种体制的市场,腾讯金融研究院、腾讯ESG协同办公室联合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在粤港澳大湾区ESG基金领域开展合作,进行大湾区ESG基金体系和互认的研究工作。

腾讯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峰高度评价了实现大湾区ESG基金更高水平互认的意义。他说:“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绿色金融体系,伴随着理财通和基金互认的推出,粤港澳大湾区在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也加快探索的步伐。大湾区既能够依托并利用内地巨大的市场潜力,又能够及时与国际资本市场相连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ESG基金的互认,也有利于下一步与全球市场建立ESG连接,有望打开我国参与全球可持续投资市场发展的新格局。”

大湾区ESG基金体系和互认研究课题组成员金玲玲博士从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进展、研究计划三方面汇报了课题主要情况。她表示,发展国内市场可持续投资基金产品是未来的大趋势,我国ESG基金市场有望打开有序发展的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借助特有的制度优势和区位特色,特别是借助香港地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及港交所现有的ESG基金的制度实践,探索构建大湾区城市间互认、高效、有序的ESG基金标准以及评估和管理体系,有助于促进我国参与到全球可持续投资的市场,也有利于形成既能够满足海外资金ESG投资需求,又具有我国特色的ESG基金产品体系,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基于这一背景,课题形成初步研究思路,将系统梳理在全球及大湾区现行的ESG基金的定义、内涵、披露标准及评价方案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在大湾区这一特定区域内构建统一的ESG基金,引导大湾区基金管理人更加关注环保和企业社会责任,从而提供更多的跨境合作与互动机会,打造亚洲地区ESG投资最为活跃,兼容多种体制的市场。课题研究呈现了三方面创新:一是全面梳理国际上ESG基金产品特征、类型、主流策略、信息披露要求等,整体评估全球主流ESG基金评价体系,并且总结经验借鉴和趋势特征;二是全方位梳理分析当前大湾区ESG基金发展的现状,基金行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以及大湾区ESG基金评价体系的实践应用和差异性。三是国际经验和自身实践相结合,找到大湾区对于ESG基金的普遍共识,求同存异,为促进大湾区ESG基金的互认提供新思路。

推动互认机遇与挑战并存

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认为,ESG基金的互认存在机遇和挑战。“ESG信息披露的标准制定和统一是可以推动的,ESG数据的统一在技术上可以解决但存在难度。在ESG认证方面,如果是粗略认证或是定性加定量结合的认证也可以实现。在香港已经认证了130多个ESG基金,国内没有认证体系,可以借鉴香港的认证方法。但ESG评级存在困难,标准不好统一。放眼全球,不同的评级机构对同一家企业可以有不同的评级。要思考评级权重如何分配、目标方针是什么、评级结果的意义体现在哪里等问题。”孙明春说。

中信银行(国际)财资及环球市场-ESG和可持续金融副总裁殷光悦结合从业经历,总结了ESG基金互联互通的五个挑战:一是需要拥有互认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作为绿色金融产品的依据;二是需要拥有互认的外部ESG评级和绿色金融认证的专业机构;三是需要拥有互认的ESG信息披露和绿色金融影响力披露的指标体系;四是需要拥有一个互认且有参考价值的ESG相关数据库;五是需要拥有有效的监管措施和专业的人才梯队为政策的设置提供依据,以避免“漂绿”风险的存在。

实现互认需有序推动

对于如何达成大湾区ESG基金评价体系的整合和国家化互认,中财绿指首席顾问施懿宸认为,要建立粤港澳大湾区ESG基金评价体系,达成标准的整合和统一,需要关注监管对ESG标准的要求和政策,需要关注投资人日益高涨的投资意识和多元化的需求,需要梳理国际上ESG相关标准的要素。

“当前各家金融机构对于ESG的评价多元化,如何平衡ESG的个性化与评价体系标准化制定的矛盾,是构建大湾区ESG全域基金评价体系的关键所在。”孙明春建议,构建大湾区ESG全域基金评价体系不宜操之过急,先从指引的角度引领大湾区ESG,全域基金做好相关信息披露,关注组合在ESG里面的表现和发展趋势,为投资者提供更匹配的基金产品。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