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要闻

能源独立:中国这条“长征路”怎么走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2-07-13

□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焦红霞

步入“十四五”,处在迈向“双碳”目标关键窗口期的中国,该如何寻找一条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实现能源独立?

7月8日,在中国新闻社国是论坛与能源基金会举办的“加速构建面向‘双碳’目标的现代能源体系,寻求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根本出路”专题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进行深入探讨。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能源安全”上升至与“粮食安全”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挑战与要求。

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在代表主办方致辞时表示,能源安全是保障国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业粮食”。当前,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球经济总体下行压力不断累积。受全球供应链不畅、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国际天然气、电力、油品短缺问题愈演愈烈,全球能源价格飙升,加深了世界各国对能源安全问题的担忧,也让各国开始重新审视过度依赖化石能源而造成的潜在风险。

陈陆军指出,面对能源挑战,既需要短期安排,也需要长期规划,短期要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供应,长期则要加快构建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

在能源安全问题上,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直言,煤炭在今天仍是“压舱石”,端稳能源饭碗,煤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当下要依靠煤炭,要逐步低碳化。要达成未来碳中和的目标,可能要历经10年、20年、30年乃至40年的过程。

如何把短期和长期顺利衔接?在邹骥看来,这与存量和增量的问题相关。一方面,要全力以赴保存量,包括煤炭开采量、煤电火电发电量等,依然要按部就班、一如既往地从政策、金融、交通、仓储等全方位保住、稳住;另一方面,要尽最大的可能用非化石能源去保增量。未来进入“十五五”时期,要进一步扩大非化石能源增量,逐步有序地替代现有的煤炭存量,才不至于动摇能源安全的根基,才能做到先立后破。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油气等能源价格暴涨,全球能源危机阴云密布,世界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能源安全。对一国发展而言,能源独立的重要性愈发突显。

“炉子必须稳稳生在自己家中”,谈及中国如何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强调能源独立性的重要性。中国能源资源禀赋特点通常被形容为“富煤、缺油、少气”,但在他看来还应加上“足能”二字,这为中国将能源安全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提供了底气。

根据吴吟提供的数据,按照20%的屋顶面积、2%的戈壁和荒漠地区面积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估算,我国太阳能可利用量约22亿千瓦。另据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数据,我国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6.9亿千瓦;陆地风能技术可开发量25.71千瓦;海洋能近海蕴藏量约14.95亿千瓦。

吴吟表示,当前中国光伏和风电发展走在世界前列,电池和电动车发展亦世界领先。这意味着相关产业可以支撑可再生资源发展,支撑中国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在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和俄乌冲突引发的全球能源市场动荡环境下,我国需要重新审视“控煤、稳油、增气、扩大新能源”能源战略的安全风险。对此,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表示,为应对油气进口风险,能源安全必须立足“国内为主”。近期,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内核和基石是以煤炭高效稳产、增产为中心。从长期视角来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保障我国能源电力安全的长治久安之策。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袁家海认为,长期来看,技术创新是根本源泉,产学研各相关领域的人士要努力成为新能源技术创新引领者;体制机制创新是驱动力,要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同时,关注潜在风险特别是新能源产业链供应和关键金属供应等风险。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经济专委会主任戴彦德强调,能源安全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而碳中和既能解决当前又能解决长远能源安全问题。“碳中和对中国而言是个机遇。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一些项目因达不到低碳要求无法‘上马’看似会影响就业,但实际上能源转型将产生大量对新能源的投资,这些投资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也有助于稳定就业。”戴彦徳说。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