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开出“四剂良方” 力阻“病根”变“穷根”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1-09-02

湖南株洲市精准施策,有效提高健康扶贫精准度和时效性,走出一条与本地实际相契合的健康扶贫道路

湖南省株洲市到2015年还有炎陵、茶陵两个片区贫困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66个、贫困人口16.7万。株洲市对全市居民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疾病谱精准筛查,筛查出28,551名患病贫困人员,在贫困人口中占比达到17%,成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路上的“绊脚石”。株洲市坚持“大联小、公联私、城联乡、同类联”原则,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攻坚克难,精准施策,以“四剂良方”斗赢“病魔”、拔掉“穷根”。株洲市因病致贫人口从2017年的28,551人降至目前的0人,贫困人口的住院实际报销比例由2016年的不到70%提高到目前的85%以上,其中33种大病患者报销比例达到92%以上。株洲市健康扶贫工作被推荐入选《湖南省精准脱贫攻坚100案例》,是全省市州健康扶贫工作唯一入围案例。2018年,在湖南省健康扶贫专项考核时,株洲市被抽查的贫困对象对健康扶贫政策满意率达100%。

主要做法

株洲市开出“四剂良方”,综合施治,确保全面消除因病致贫返贫现象。

——精准施策,实行分类救治。

将筛查识别出的28,551名贫困患者分为三类,分类施策、精准救治,减少因病致贫的存量。

对I类人员实行兜底保障。I类人员是指病情不可逆转的对象,全市共有3727人。株洲主要通过“6个渠道”,即基本医疗保障、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减免和政府兜底保障,对此类患者进行兜底保障。

对Ⅱ类人员实行集中救治。Ⅱ类人员是指能通过医疗救治治愈的对象,全市共有2132人。按照“治愈一个,增加一个家庭劳动力”的指导思想,采取“3种模式”进行救治,即县级直接救治一批、市级下派专家救治一批、市级医院救治一批。其中,有1800余人治愈并回归社会,从事正常劳动、生活。

对Ⅲ类人员实行签约管理。Ⅲ类人员是指需长期进行健康管理的对象(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全市共有22,692人。采取“三个一”方法进行管理,一是实行“一对一”签约服务管理;二是为每个对象发放一份有针对性的管理手册;三是明确签约责任医生,每年至少进行1次“面对面”随访。

——固本强基,提升救治水平。

株洲市着力固本强基,采取“三强化”举措,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救治水平,让贫困人口能够“大病不出县,就近看名医”。

强化基层基础,实现硬件升级。株洲市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一是标准化建设县级医院。所有县级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完成标准化建设,县市区至少都设置了一所二甲服务能力的公立医疗机构。二是提质改造乡级医疗机构。累计投入约5亿元,对100余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提质改造,实现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率达95%以上。三是清零空白村卫生室。所有行政村卫生室“空白村”实现清零。

强化人才培训,实现队伍升级。通过“三种方式”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采用双向挂职。市级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共派出6批次约150人,接受基层约80人跟班培训。二是实行免费定向委培。启动乡村医生“订单式”培养计划,全市已定向培养村医120余名。三是进行全科医生培训。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已培训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学员近千人。

强化对口帮扶,实现服务升级。为了让贫困人口“就近看名医”,全面建立市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结队帮扶制度,全市已组建各类医联体69个,涉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64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参与医联体达93%。

——预防为主,源头守护健康。

株洲市找准症结,实行“四发力”,让贫困户少生病、不生病,从源头守护群众的健康。

在普及推广健康知识上发力。为提升民众的健康素养,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普方式。借助媒体发声,在《株洲日报》上开设“健康周刊”,并通过广播、电视开展专家访谈;培养健康讲师,从2016年起全市累计培养兼(专)职健康讲师千余名;基层多形式宣传,在村卫生室、学校开展讲座,并通过村村响广播、黑板报、微信等方式,普及健康知识。

在推进家庭医生服务上发力。出台文件,2017年制定《关于印发株洲市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的通知》;纳入考核,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纳入“城乡统筹·幸福株洲”创新社会治理系列行动考核;定期通报,每个季度督导考核排名,并将考核结果在《株洲日报》上公布。全市组建家庭医生团队692个,累计签约127.69万人,其中贫困患者的签约率达100%、管理服务率达100%。

在落实公共卫生项目上发力。坚持巡诊全覆盖,全市10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定期到巡诊点开展工作;完善救治制度,如帮助尘肺病、结核病等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建立3个国家级慢病示范县(区)、3个省级慢病示范县(区)。

在改善农村卫生环境上发力。在卫生乡村创建上下功夫,2019年全市创建省级卫生镇3个、卫生村12个,市级卫生镇1个、卫生村22个;在集中整治行动上下功夫,针对市容环卫、农贸市场、重点场所卫生、食品安全、病媒生物防制等5个领域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在城乡同治方面下功夫,全面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工作,重点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等。

——创新管理,形成强大合力。

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做好“四创新”,凝聚起健康扶贫的强大合力。

创新保障机制,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株洲市建立起“六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基本医疗保障。由市、县两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全额资助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全市贫困人口的参保率为100%。第二道防线是大病保险。在贫困户不用缴费的前提下,提取5%基本医保金对贫困人口实施大病保险制度,将大病保险筹资标准提高到30元/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困难群众、特困人员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第三道防线是医疗救助。对建档立卡贫困患者的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并提高救助额度。第四道防线是商业保险。各县财政为贫困人口购买商业补充保险,实行“扶贫特惠保”政策。第五道防线是定点医疗机构减免。对29种大病患者医疗机构给予减免自付部分50%,对Ⅱ类患者医疗机构给予垫付或全额减免。第六道防线是政府兜底保障。对于以上保障后,仍然有致贫返贫风险的对象,由地方财政负责兜底保障。

创新惠民举措,让贫困患者更有获得感。各县(市)区、各医疗机构在扩大贫困人员受益度方面不断创新。例如,渌口区实行“入院零预付、报销零起付、出院零支付”政策;醴陵市开展“湘雅乡情”活动,湘雅附属医院等医院的专家,定期到醴陵各医院坐诊;攸县制定“三补贴,三提高,三特别”救治政策,贫困户在村卫生室就医治疗严格实行10元钱看病模式;市中心医院在全省医疗卫生系统创立首个“一站式服务中心”,解决患者就医流程繁琐问题。

创新督查方式,让各项扶贫措施“不走样”。为压实压细健康扶贫工作责任,着力建立完善科学的督查体系,传导压力、促进落实。一是提升督查级别,由株洲市委、市纪委组织健康扶贫专项巡查;二是充实督查力量,市卫健委成立5个健康扶贫督导小组和1个效能监察小组,各小组均由1名党委委员牵头;三是改变督查方式,实行定期督查和暗访相结合,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召开约谈会议,现场向当地政府下发督办函,确保健康扶贫措施落地落实。

经验启示

抓好健康扶贫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扶贫思想为指引。始终坚持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注重把抓党建作为统揽健康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把“抓基层党建”和“促健康扶贫”深度融合、同步推进,把党建工作变为健康扶贫中的生产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形成“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鲜明导向。

抓好健康扶贫必须以增强组织领导为保障。健康扶贫涉及多个部门、多项工作,只有坚强的组织保障,才能找准健康扶贫的攻坚发力点。株洲市委、市政府谋远固本,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靠前指挥,亲自调度、部署、推进健康扶贫工作,将“医疗保障一批”作为脱贫攻坚“七个一批”的重要组成,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实现各类政策资源、项目资金、干部人才力量在基层精准投放。

抓好健康扶贫必须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基础。株洲市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健康扶贫工作,激发他们的内在活力和内生动力。同时,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坚持问题导向,开拓创新,精准施策,创新提出“四剂良方”,总结“三实现、三强化、四发力、四创新”方法,有效提高健康扶贫的精准度和时效性,走出一条与本地实际相契合的健康扶贫道路,从源头上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本专栏稿件由国家发改委社会司提供)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