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庆强
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强调“大力倡导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同时,首次提出“加强人口国情国策教育,将相关内容融入中小学、本专科教育”。婚恋观和生育观是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在我国,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大学生这一重点群体,其婚恋观和生育观的形成受到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有助于缓解老龄化造成的人口结构失衡
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1.1%,首次突破20%,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3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30%。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庞大、进程加速、结构复杂等突出特点,老龄化挑战日益加剧。老龄化社会使得年轻人面临严峻的生活和养老压力,造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晚婚甚至不婚不育。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他们的婚恋观和生育观会对未来的人口结构产生深远影响。教育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他们的婚育观念和行为对社会养老、劳动力供应、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巨大影响,引导他们主动响应国家倡导的积极婚恋观、生育观,落实适龄婚育,将会增加结婚率、提高生育率,有利于缓解老龄化带来的人口结构失衡问题,保障社会劳动力的持续供给,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
有助于缓解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的趋势
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2023年出生人口为902万人,出生率降至6.39‰。这一现象是经济压力、生育观念改变和政策影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低生育率会导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短缺等问题,还可能导致企业用工困难,影响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不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直接影响到经济持续增长。
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思想引领力的群体,他们的婚恋和生育意愿对改善低人口出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婚恋观和生育观教育,有助于增强其婚恋和生育意愿,一定程度上可改善低人口出生率的现状,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承担着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合理的人口结构是支撑一个社会积极健康并充满活力的重要前提。因此,大学生的婚恋和生育行为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连。
加强大学生积极的婚恋观和生育观教育,引导大学生不仅注重个人发展,还应认识到婚恋和生育行为是延续人类发展、传承民族文化、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要基础,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婚恋观和生育观。一旦大学生深刻理解婚恋和生育行为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他们才可能会以自身行动影响周围的人,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对婚恋和生育的价值与意义进行重塑,从而助推社会实现《若干措施》提出的“积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口基础。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家庭责任感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其成员各自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与责任。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将扮演父亲或母亲的角色,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发展的重大挑战,也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成长契机。因此,加强大学生积极婚恋观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教育过程将促进大学生以更加理性的态度面对情感问题,避免盲目从众或冲动行为,为他们建立稳固、和谐且充满爱的家庭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样,强化积极的生育观教育,将激发大学生主动承担起抚养子女的责任,积极传承家庭价值观,为家庭延续与发展贡献力量。所以,加强大学生积极婚恋观与生育观教育,提升其家庭责任感,不仅是满足大学生个人成长的需求,更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个体成长成熟
婚恋观和生育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因此,加强大学生积极的婚恋观和生育观教育恰逢其时。加强大学生积极的婚恋观教育,对大学生合理处理异性关系、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及促进心理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大学生积极生育观的培育,使其认识到生育行为是与家庭、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密切关联的重大事项,有助于大学生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未来,有助于培养其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面对社会变革时,秉持正确婚恋观和积极生育观的大学生会以更为成熟的态度应对婚恋和生育问题,在坚守自身原则与信念方面更具定力。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实现个人幸福,还可为社会稳定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无论是从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的社会现状看,还是从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及大学生个人成长成熟等方面看,加强大学生积极婚恋观、生育观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需加强对大学生群体婚恋观和生育观的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应对时代挑战,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