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义娟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进程中,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面临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升级的结构性转型。传统健身服务模式因供需错配、时空约束、专业壁垒陷入发展瓶颈。而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体卫融合提供了核心驱动力,推动形成“数据驱动—场景重构—制度协同”的三维创新范式。
体卫融合的本质是通过运动干预实现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物联网设备实时捕获用户运动生理数据,结合电子健康档案构建动态健康画像,为健身者提供个性化运动反馈与健康建议。基于大数据分析,系统可深度挖掘个体健康特征与运动偏好,定制科学化运动方案,最大化健身效果。同时,数据回传至医疗机构后形成“评估—干预—反馈”闭环,实现健身与健康的精准耦合,助力医生动态追踪患者健康状况,为疾病预防与康复提供数据支撑。
“互联网+体育”平台突破物理场所限制,线上课程资源库覆盖全生命周期需求。社交功能通过成果分享与挑战活动增强用户黏性。远程视频指导实现专业教练实时动作纠正,确保锻炼科学性,显著提升服务可及性与专业性。智慧体育公园整合体质测试舱、AI教练亭、康复绿道等设施,形成“15分钟健身圈”与“健康筛查—运动干预—慢病管理”服务链,进一步拓展全民健身的社交场景。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通过构建沉浸式场景,将健身转化为趣味性探险活动,显著提升青少年等群体的参与积极性。这种场景的重构不仅提高了健身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突破了时空的约束,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参与健身活动。此外,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人群,如老年人或残疾人,这种技术的应用更是提供了极大便利。他们可以通过远程医疗和在线健身课程,在家中接受专业的健康指导和健身训练,无需外出即可享受到优质的体卫融合服务。此类创新模式为全民健身注入新活力,推动健身服务从“任务式”向“体验式”转型。沉浸式技术通过重构健身的时空逻辑、感官维度与社交属性,本质上是将运动从“生理必需”升维为“精神享受”。未来需以青少年群体为突破口,在防范技术异化风险的同时,构建“虚实共生、科艺融合”的全民健身新生态,真正实现健身体验从“被迫坚持”到“主动渴求”的范式革命。
体育与卫生健康部门需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供给—社会组织落地”的分工体系。企业开发适老化健身设备(如语音交互、跌倒警报等)。社会组织运营社区体卫融合站点,整合资源构建全域健康服务体系。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激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体卫融合项目试点,购买服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探索可持续体卫融合全民健身服务模式。
全民健身服务模式的革新,是科技赋能与体卫融合的深度交织,是多方协作与理念创新的共同驱动。只有不断探索与实践,打破传统思维束缚,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优化跨部门协作,才能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真正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为健康中国建设筑牢坚实基础。
【作者系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讲师;本文系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健康聊城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体卫融合视域下聊城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模式创新和实施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ZXKT202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