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传统思政教学内容与青年群体的认知习惯不相匹配,难以激发学生的价值共鸣,教学评价以标准化考试为主要手段,忽视了学生思想动态的阶段性变化,导致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越来越弱,亟待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突破性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智能语音助手、虚拟现实场景、生成式AI等技术的应用为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人工智能能够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教育场景,既能提升学生的参与深度,又能强化价值观内化的持续性。
基于此,推动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具备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行分析,旨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策略参考。
构建智能思政资源平台实现精准化内容供给
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构建智能思政资源平台,具体可从资源整合和智能匹配两个层面入手。
将分散的思政教育资源——教材、案例、视频、实践项目等进行系统化归类,并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红色文化、时政解读、社会实践等主题分类存储。每个资源都要设置标签,标签可以是“科技伦理”“乡村振兴”“青年责任”等关键词,以便后续师生精准调用。资源库中不仅包含既有教材,还应接入主流媒体实时更新的新闻评论、纪录片等资源,为师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和学习资料。
智能思政资源平台建设还需建立动态优化机制,实现资源持续更新。该智能平台应该能够实时分析学生们在讨论区发言、填写问卷反馈、参与互动答题时的数据信息,自动找出哪些话题讨论最多,并快速收集与本热点相关的资料并将其打包整理成专题学习包。教师可以在管理后台看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班上大多数同学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可添加专门针对此问题的教学材料,从而既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始终围绕着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观,同时又能够及时解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疑问,让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
创新虚实融合教学模式增强思政教育交互体验
虚实融合教学模式是将虚拟现实技术与现实课堂深度结合,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让其能直观感受历史事件,理解抽象价值观。比如,学生能够借助技术手段进入模拟的革命根据地环境,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时刻,并参与到模拟的历史决策过程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长征所蕴含的精神。在模拟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手势来操作虚拟显示界面选择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系统会立刻将全班同学的选择汇总并以图表形式清晰展示出来。
教师可根据这个图表反映的情况调整接下来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些问题看法存在争议,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辩论,这时,虚拟场景会随之切换成圆桌会议模式,这样能让辩论感觉更真实、更有参与感。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戴上虚拟现实设备再次进入虚拟环境完成需要小组合作的任务,这些任务模拟了现实工作中如何合理分配有限资源的难题。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深化理论认知、提升知识吸收效率。
教学模式创新的另一重点在于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社群化学习生态。课前,学生在手机端随机解锁当日课程关联的社会现象短视频,通过弹幕功能发表观点,形成初步思考。课中,教师调用平台实时生成热词云图,选取学生关注度最高的话题展开深度剖析。课后,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时可用手机记录实践过程并上传至平台,AI自动生成实践报告并匹配理论评价,从而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完成思想升华。
建立动态智能评价体系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反馈
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建立动态智能评价体系,具体先要整合学生在课堂互动、在线学习、实践参与中的全流程行为数据,教师可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学生课堂发言内容,识别其对理论的理解深度与价值认同倾向;利用情感分析算法评估学生社群讨论中的观点,捕捉思想动态的细微变化。
动态智能评价系统会同步关联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数据,确保评价结果既关注认知提升、又体现行为转化。当检测到学生讨论话题出现认知偏差时,轻度偏差推送关联案例引导自主反思,中度偏差生成定制化学习路径强化薄弱环节,重度偏差则通知教师介入开展一对一辅导。
对于教师而言,智能系统能够实时分析班级整体数据,自动生成教学效果热力图,标记理论讲解不透彻的内容,并推荐补充资源或调整教学方法。学期结束后,评价数据输入系统,使预警域值、推荐策略随学生认知规律动态进化,从而让思政教育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育人目标。
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互动的立体化场景,有效激发其参与热情与价值共鸣。动态智能评价体系的构建则为精准施教提供科学支撑,强化思政教育与社会现实的联结。当前,人工智能在思政教育中的深度应用仍面临技术伦理、数据安全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完善人机协同机制、加强师生数字素养培育、构建智慧育人生态,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持续创新的活力。
(作者系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