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璐
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使民族舞蹈的生存土壤逐渐萎缩,传承人断层、文化认同弱化等问题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这为民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指明了方向。
民族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蕴含多元文化价值。它是民族历史记忆的活态档案,如傣族孔雀舞以模仿孔雀的舞姿留存原始图腾崇拜印记、藏族锅庄舞通过集体律动记录高原生存历程,这些源自生产劳动、祭祀仪式的肢体语言在代际传承中延续着民族文化基因。同时,民族舞蹈作为社会认同的凝聚纽带,在节庆祭祀中发挥着强化族群归属的功能,如蒙古族安代舞在那达慕大会上集体狂欢、彝族达体舞以圆圈构图象征团结平等,都是通过共同参与舞蹈实践,将个体融入民族共同体情感网络。在艺术审美层面,各民族舞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美学体系,如朝鲜族舞蹈鹤式体态传递的天人合一哲学观、维吾尔族舞蹈旋转抖肩彰显的热烈灵动的西域文化等,共同构筑了中华舞蹈艺术的多元谱系。这些价值共同印证了民族舞蹈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更是维系民族精神、推动文化创新的核心载体,其保护与传承对守护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凝聚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立足非遗保护视角,民族舞蹈的传承实践既要坚守地域文化根脉,又要顺应时代发展规律,从政策保障、教育传承、社区参与、活态创新等维度探索多元发展路径。
强化政策保障,构建立体保护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纲领,结合民族舞蹈的区域性特征,制定专项条例或实施细则,界定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保护范畴及传承主体责任。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名录制度,对列入名录的舞蹈项目分类施策,明确濒危项目优先抢救、重点项目深度挖掘、特色项目活态传承的差异化保护策略,避免一刀切式管理。着重完善非遗民族舞蹈数字化保护与监测体系构建的相关政策,运用区块链、动作捕捉、全息影像等技术对民族舞蹈的动作语汇、仪式流程、文化语境进行全要素数字化采集,建立可回溯、可共享的国家级民族舞蹈数据库。同时,开发非遗保护智能监测平台,实时追踪传承人群体数量、活动频次、项目存续状态等数据,为政策调整提供精准依据。
深化教育传承,培育文化认同根基。学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需构建系统性、层次性的传承体系,使民族舞蹈的文化基因融入代际认知结构。将民族舞蹈元素纳入学校美育课程体系,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分层教学方案。如小学阶段以趣味性舞蹈游戏、童谣舞蹈为载体,引导学生感知民族舞蹈的肢体韵律与文化符号。中学可结合历史、地理课程,解析民族舞蹈动作所包含的生产生活逻辑与民族精神内涵。高等教育层面需强化民族舞蹈的学科建设与学术支撑。如高校可依托艺术学、民族学等学科开设民族舞蹈文化研究、传统舞蹈动作分析等专业方向,系统梳理各民族舞蹈的历史谱系、动作语法与文化象征体系。也可在舞蹈编导、表演专业中设置传统舞蹈类选修课,鼓励舞蹈艺术专业学生掌握民族舞的核心舞蹈语汇,培养既懂传统根脉又具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依托社区参与,培育非遗传承氛围。社区作为民族舞蹈传承的原生土壤和基层单元,承载着文化基因的存续功能与社群成员的集体记忆。因此,可激活基层社会的文化自觉,构建以居民为主体、以文化认同为纽带的民族舞蹈传承机制。社区需整合公共空间资源,将民族舞蹈嵌入日常生活场景。比如,可通过定期举办广场舞会、节庆舞祭等常态化活动,使民族舞蹈从舞台化展演回归生活性文化实践,让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文化熏陶,让中老年群体在参与中巩固其文化传承的主体地位。社区还可培育民间舞蹈组织,如区域性民族舞蹈协会、村社艺术团等。这类组织以地缘、血缘或文化认同为基础,通过自主制定传承计划、组织日常排练与节庆展演,可将舞蹈融入社区生活节律,使文化传承从政府主导的外推式保护转化为居民自愿参与的内生性延续。
推动活态创新,激活文化发展动能。非遗民族舞蹈的传承决不能是单一的保护性延续,而应结合时代特征促使其实现活态化传承,在保持文化基因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适应性转化实现传统舞蹈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共振。例如,在民族舞蹈创作方面,传承人和艺术家可探索更多元化的编创手法,在提炼民族舞蹈核心动律和舞蹈语汇的基础上,借鉴现代舞的抽象表达增强肢体语言的张力,融入当代音乐元素丰富节奏层次,或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展舞台视觉空间,使传统舞蹈的叙事方式更贴合现代审美习惯,形成既保留民族辨识度又具时代感染力的新舞蹈形态。在艺术传播层面,可利用数字技术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如开发在线虚拟展演空间,借助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让受众通过交互手段感受民族舞蹈所处的文化语境。
民族舞蹈作为非遗的璀璨明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与精神追求。在非遗保护的时代语境下,需深刻认识其多维价值,并积极应对其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通过政策保障、教育传承、社区参与等多元路径,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传承体系,让民族舞蹈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团委美育工作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