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漫溪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机遇。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塑造青年价值观、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推动思政教育数字化发展不仅是技术赋能的必然选择,更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数字化工具能够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通过个性化内容推送、沉浸式场景体验、实时互动反馈显著提升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为培养兼具数字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提供支撑。
因此,本文将探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路径,揭示如何利用智能技术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动态整合与精准投放。这一探索不仅关乎思政教育本身的创新发展,还对应对数字时代意识形态挑战、筑牢青年思想防线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智能思政教育工具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向智能化方向升级的重要力量,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发展需打造智能思政教育工具,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动态化的教学内容生成系统,该系统能够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调整案例库的侧重点。比如,将经济类案例融入商科课堂,将科技伦理问题融入工科教学,从而使思政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二是要开发虚拟助教、智能问答等模块,实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并推送有关资料,这些工具能够捕捉学生课堂讨论中的思想倾向,自动生成教学效果评估报告,为教师调整思政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智能工具通过辅助决策与流程优化可以有效释放教师的核心创造力,将精力从重复性劳动转向更具价值的教学设计创新。教师可利用智能工具快速完成资源检索、案例匹配与课件制作,将更多精力投入课程设计与价值引导。智能工具的实时数据分析功能则能够帮助教师识别学生的认知盲区与兴趣点,动态调整教学节奏与互动形式,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流程,最终实现知识传递与价值观塑造的深度融合。
构建数字化思政云平台
数字化思政云平台能将分散的思政课资料统一集中,方便师生随时查找学习,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固定时间和地点,学生用手机、电脑就能上课,学习更灵活。数字化思政云平台建设以统一的数据标准与资源共享机制为基础,通过将高校内部的教学视频、电子教材、典型案例与社会外部的政策文件、红色文化资源等全面整合,并将所有资源按照主题、难度、适用场景自动归类,从而形成结构清晰的数字化资源库,为学生与老师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数字化思政云平台中的智能推荐算法能够根据用户学习记录、兴趣偏好、知识盲点动态调整推送内容,对于理论知识还不够夯实的学生,云平台会推送基础解析视频;而对于想要通过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增强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生,云平台会优先展示案例分析资源,并提供弹幕提问、实时笔记共享等功能,增强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感与趣味性,从而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数字化思政云平台的建设也需要设立协同教学模块,支持多校联合开展线上专题研讨、虚拟实践项目或集体备课,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与创新合作。云平台应集成实时数据抓取与分析系统,自动生成时政专题学习包,将国际局势、科技突破等事件转化为思政教学素材,让思政教育内容始终紧跟国际形势。云平台还需搭建师生共创空间,鼓励学生上传自制学习视频、调研报告等原创内容,经审核后纳入资源库,为后续的思政教育课程学习提供支持。
推动沉浸式思政课堂实践
沉浸式思政课堂实践需要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支持,这些技术能够用来构建红色历史虚拟场景,还原长征路线、抗战遗址等场景,学生穿戴设备进入特定历史时空与虚拟人物互动对话,从而直观感受革命精神的力量。学生可操纵虚拟角色参与政策制定、资源分配等决策过程,观察不同选择带来的连锁反应,理解国家战略的复杂性与科学性。思政课堂中应嵌入多角色辩论环节,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立场展开虚拟谈判,谈判中的观点碰撞有助于培养其辩证思维与家国情怀。
此外,借助混合现实技术,思政教育课堂可无缝链接真实世界,学生通过全景视角观察社会运行,理解理论在实践中的落地过程。系统可追踪学生在模拟外交谈判中的决策逻辑,评估其大局观与价值观取向,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指导依据。课后,学生通过移动端回顾虚拟场景中的关键片段,结合AI生成的反思问题撰写心得,深化对国际关系复杂性的理解、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从而逐步实现思想升华与行动自觉。
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正经历深刻变革,本文从智能工具开发、云平台构建与沉浸式课堂实践三方面揭示数字化对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作用。三者协同发力不仅能有效解决传统思政教育中互动性不足、资源分散、形式单一等问题,还能强化思想引领的实效性。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将迈向更深层次的人机协同与虚实融合,过程中应重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从而为培养时代新人构筑坚实的思想基石。
(作者系兰州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2024年兰州工业学院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实践的创新研究》,2024-LGYXWK-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