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琳
应用型本科高校语文教育承担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竞争力的双重职责。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语言实践机会不足、文化应用场景缺失等问题,制约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为突破该瓶颈,本文以混合式教学为突破口,构建“线上资源+线下实践”夯实语文基础能力、“任务驱动+场景融合”提升文化应用能力的双轨路径,通过教学资源的立体化整合与实践任务的真实化设计,推动语文素养教育向应用型、职业化方向转型。
“线上资源+线下实践”夯实语文基础能力
混合式教学通过整合线上资源与线下实践,构建阶梯化语文基础能力训练体系。线上平台以模块化学习资源为核心,将字词、语法、阅读等基础知识点拆解为可交互的数字化内容,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学习路径,系统通过智能诊断动态推送个性化练习,实现差异化学习目标。线下课堂则聚焦知识转化,将线上习得的语言规则置于真实交流场景中,通过主题辩论、情境写作、即兴演讲等实践活动,强化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逻辑性。教师借助智慧教学工具实时采集学习数据,同步调整线下教学内容,形成“学—练—评”一体化闭环,打破传统课堂单向灌输的局限。
在教学流程重构方面,线上环节通过碎片化学习降低认知门槛,利用视听多媒体资源激发学习兴趣;线下环节则通过协作任务深化理解。例如,分组解析经典文本的语言逻辑,或模拟职场场景撰写应用文书。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通过线上讨论区答疑、线下实践指导的双轨介入,帮助学生跨越从知识记忆到灵活运用的鸿沟,使语文基础能力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提升语文素养教育的水平。
“任务驱动+场景融合”提升文化应用能力
混合式教学以任务驱动为抓手,设计跨场景的文化素养提升路径。通过对接行业需求开发文化实践任务包,将企业文案策划、文化产品解说等职业场景融入教学,学生在虚拟平台完成文化素材搜集与初步创作,线下则通过实地调研、文化机构参访等深化实践,形成“云端储备—实地验证—综合输出”的学习链条。任务设计强调文化认知与职业能力的耦合。例如,要求学生为地方非遗项目设计数字化传播方案,从而锻炼学生文化解读能力,培养其新媒体技术应用素养,推动语文学习从学科导向转向应用导向。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线上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原历史文化情境。例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呈现古籍中的建筑风貌,辅助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意象;线下则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文化批判与创新能力,从而将文化传承从静态知识记忆转化为动态实践参与,助力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与职业素养的双重竞争力。
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资源+线下实践”与“任务驱动+场景融合”的双轨路径,重构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语文素养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语文素养教育的水平。线上资源破解了语言知识学习的碎片化困境,线下实践强化了职业场景中的语言应用能力,任务设计贯通文化认知与产业需求,虚实场景融合则推动文化素养向实践创新转化。
(作者系重庆对外经贸学院讲师,高级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