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敏勤
教育部等10部门于2022年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调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在“大思政”视域下,以移动思政课为代表的思政工作新形态备受关注。移动思政课与当前大学生信息获取习惯和认知习惯相契合,有助于拓展思政育人空间以及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性。对此,高校可基于“大思政”育人理念探索移动思政课的创新实践路径,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课内课外联动的立体化思政教育生态。
构建大平台体系,整合多元思政育人资源以形成移动思政强力磁场。依据《方案》,高校移动思政课的大平台建设需以整合优质资源为核心、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通过打破资源壁垒打造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思政资源库,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党的创新理论、主流价值内容等。高校可以依托本校原有网络思政中心、新媒体工作室等,充分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优质课程资源、辅导员工作案例、校园文化活动素材,打造校内资源库,同时与政府部门、红色场馆、企业园区等校外单位相对接,引入权威理论解读、社会实践案例、先进人物事迹,构建校地协同资源库,最终两库结合形成移动思政课资源库,实现思政内容从零散供给向系统集成的转变。在移动思政课平台开发层面,高校要迎合当代大学生群体触网率高、碎片化阅读等习惯,主动应用大学生群体接触较多、使用率较高的在线平台,并以此为媒介开展移动思政课。例如,高校可以积极入驻抖音、B站等主流视频社交平台,并开设思政专栏,不断提升思政内容的亲和力。
开发多样化和分众化的移动思政课内容,让移动思政课实现精准滴灌的育人效果。在信息爆炸与受众需求日益多元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移动思政课要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其关键在于打造分众化内容,让思政供给与不同群体的认知规律、现实需求深度匹配,切实增强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分众化即基于大学生群体的年龄特征、职业属性、知识水平、生活场景等差异,将目标群体细分为若干具有相似需求的小众,通过精准定位、分类施策,提供定制化的思政内容,使主流价值的传播更具针对性和渗透力。对此,高校可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思政资源精准推送机制,结合对学生的浏览记录、互动行为、兴趣标签分析数据,精准识别不同学生群体的认知需求和接受偏好,据此实现精准的内容供给。例如,针对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推送通俗化解读内容;针对实践活跃分子推送红色基地VR参观、志愿服务预约等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分众化内容都需坚守思政教育的本质,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确保分众不分流,在差异化供给中凝聚价值共识。
打造沉浸式的移动思政课教学场景,让学生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和积极建构。在移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摒弃大篇幅文字叙述的教学方式,借助数字技术构建立体课堂,为大学生打造形象生动和趣味性更强的移动思政课堂。例如,高校可以定期开设直播课,将思政课延伸至红色纪念馆、改革前沿阵地、重大工程现场等场景之中,通过实时直播连线、VR全景展示等功能让学生云参观以上场景,同时教师可以实时讲解相关活动,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理论的实践厚度。在直播课上,教师还可借助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自带的交互工具进行课堂互动,比如设置知识竞答环节,采用弹幕竞速形式激发学生抢答热情,或者设置案例分析环节,让学生通过分组PK进行观点碰撞。将游戏化思维融入课堂的设计,与当代大学生倾向于碎片化信息的接收习惯相契合。思政课教师还可利用社交平台建立移动思政社群,定期发布思政互动专题内容,鼓励学生分享自身生活中的思政观察,比如借助上传祖辈的老物件讲述家风故事、记录志愿服务中的感动瞬间、结合专业探讨科技伦理问题等,从而引导大学生用他们熟悉的数字语言讲述时代命题,让思政教育成为流动在手机屏幕上、融入日常生活里的精神养分。
强化综合保障,实现高校移动思政课的全过程管理。高校在开发设计移动思政课时应配套开发学情监测机制,如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的数据检测系统对学生移动课参与率、知识掌握度等数据进行汇集并形成报告,而教师则可以针对学生学习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推送定制化教学资源。此外在教学评价方面,高校应将移动思政课教学纳入思政育人工作评价体系,即针对内容浏览量、互动参与度、学习任务完成度等进行过程性评价,以及通过前后测问卷对比评价学生的政治认同、价值判断、行为意愿变化,以此评估移动思政课内容传播力和育人实效性,并将评估结果反馈至内容优化、教师培训、平台升级等环节。依据《方案》要求,高校还应建好大师资,全面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例如,高校可定期开展移动教育专项培训,通过公开课、案例分享会等形式提升思政教师的移动平台操作能力、直播互动设计能力等,也可以鼓励思政课教师与计算机专业教师、新媒体专业教师组建联合团队,共同开发移动思政课程。
移动思政课在整合思政育人教育资源、创新思政课话语表达等方面展现出了独特价值,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亲和力与实效性。未来,高校应坚持“大思政”育人理念,以更开放的技术视野在移动互联网的阵地上守好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数字载体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灵。
(作者系湖南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3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移动思政课的基本路径及保障机制研究》,基金号:23YBA32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