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羽 胡颖
低空经济是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相关产品主要包括无人机、eVTOL、直升机等,涉及居民消费和工业应用两大场景。各国纷纷将低空经济纳入战略规划,我国也在政策层面持续释放利好信号,推动相关产业集群的形成。然而,低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飞行器噪音干扰野生动物栖息、尾气排放加剧空气污染等问题逐渐显现,如何在释放经济动能的同时守护绿水青山,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在此背景下,推动低空经济与生态文明制度协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这种协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治理智慧,能为其他领域可持续发展提供范式参考。
文章旨在系统探索低空经济产业集群与生态文明制度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以期推动低空经济在生态红线内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增添绿色动能。
低空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噪声污染与空气排放对生态的影响。低空飞行器运行时产生的持续噪音能够穿透森林、湿地等自然屏障,干扰野生动物的生存模式。许多动物依赖声音进行交流、捕食、躲避天敌,噪声污染会掩盖同类呼唤声与天敌预警信号,导致种群内部信息传递中断。哺乳动物如鹿群、狼群等因噪音产生应激反应,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将影响繁殖能力与群体稳定性,迫使动物放弃原有栖息地,进而打破区域生态平衡。低空飞行器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气体在低空区域扩散时更容易被植被吸收,直接抑制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树叶表面附着污染物后,气孔堵塞导致水分代谢异常,长期暴露将引发林木大面积枯萎。空气污染物还会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最终威胁顶级捕食者的生存。这种污染具有累积效应,即使单次排放量较低,频繁的低空飞行活动仍会使局部生态环境发生不可逆退化。
低空飞行活动对自然栖息地的干扰。低空飞行器穿越森林、草原时产生的气流扰动与视觉刺激干扰了动物原有的活动规律,地面动物如啮齿类、爬行类因频繁的空中威胁而减少外出觅食时间,种群营养状况恶化将影响整个食物链的能量供给。对于迁徙类物种,低空飞行通道与其迁徙路线重叠,迫使鸟群绕行迁徙路径,额外消耗的体能将降低其越冬存活概率。而夜间低空飞行时的照明设备也会破坏区域光环境,猫头鹰等夜行性动物因光线干扰丧失暗视觉优势,捕食能力大幅减弱;植被群落因飞行器频繁起降产生的气流冲击出现物理损伤与生长形态畸变,削弱了其为昆虫、鸟类提供栖息环境的功能,进而导致珍稀物种因活动范围受限而加速基因退化。
低空经济产业集群与生态文明制度协同发展的路径
绿色技术应用与生态标准协同。低空经济产业集群是以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其产业链包括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低空基础设施与配套保障等方向。低空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具体可从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产业链全链条协同两方面推动。一是研发电动化、轻量化、低噪音的飞行器,降低碳排放;低空运营服务需匹配太阳能充电基站、氢能源补给站等清洁能源基础设施,从源头降低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压力;标准制定应分析不同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有害气体类型,设定每架飞行器单位时间的污染物排放上限。标准需定期评估更新,结合生态系统变化动态调整限制要求。二是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紧密配合,促进绿色技术落地。企业可使用可降解复合材料、模块化设计提升产品可回收性,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并在低空运营服务中推广共享飞行、智能调度等模式,以此来提高飞行器利用率,避免资源闲置。此外,低空起降场、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的选址应优先利用废弃工矿用地、城市屋顶等低生态价值区域,减少土地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通过严格执行生态标准,助力低空经济产业集群与生态文明制度协同发展。
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协同。低空经济产业链的核心是基础设施建设和飞行活动,低空起降场、航线网络的设计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等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荒地、废弃工矿用地、城市闲置屋顶等低生态价值空间;飞行路线的规划需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生态数据,尽可能避开鸟类迁徙通道、濒危物种活动区,从而有效减少噪音和光影对野生动物的干扰。低空经济产生的收益需反哺生态修复,可从经济收益中提取固定比例资金设立生态修复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受损区域的治理。此外,低空基础设施的运营应与生态修复深度耦合,在充电站、气象站等配套设施的屋顶安装太阳能板,既可供能又可减少地面设施占地;起降场周边建设雨水花园、透水路面,以此来增强区域蓄水能力,同时缓解城市内涝。通过经济手段与生态目标挂钩,推动低空产业链从“被动避害”转向“主动增益”。
低空经济产业集群与生态文明制度的协同发展需借助绿色技术降低碳排放、噪声污染,利用精准空间规划规避生态敏感区,这一过程中,生态文明制度应为低空经济提供科学指引,引导企业将生态成本纳入产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最终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共生增值。未来,低空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协同需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与技术突破,推动低空经济集群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协同规划。
【林羽系海南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讲师;胡颖系海南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3年度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编号:HNSK(YB)23-84;2025年度海口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口绿色低空经济产业与生态红线制度的耦合协同发展研究”,编号:2025-ZCKT-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