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娴
职业培训是职业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检测指标。从总体上看,虽然职业院校社会培训能力不断提高,但仍存在短板和不足。针对如何优化职业院校社会培训体系,向社会高质量供给培训公共服务,浙江省宁波市给出了解题思路。宁波市教育局在2020年牵头成立了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港(以下简称“培训港”),整合全市优质公办职成教资源,建设“提低扩中”培训供给体系,依托培训港打造“15分钟技能学习圈”,构建“线下+线上”“驻园+分散”“院校+企业”“统筹+自主”多样态结合、多层次融合、多类型覆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改革的宁波实践样本。
健全组织架构优化组织体系
制造业是宁波的产业优势。宁波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2023年,《宁波市加快打造“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7年)》正式印发,预计到2027年,宁波将形成数字产业、绿色石化、高端装备等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关键基础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现代健康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极具宁波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紧扣产业脉搏,赋能人才发展。培训港聚焦宁波市产业发展的核心脉络,深入开展服务供给侧常态化研究,精准对接“361”产业需求,为市场输送源源不断的技能型人才。同时,培训港联合人力资源机构,借助市场化机制,实现实体培训教育资源整合、企业信息共享,四方联动构建线上线下协同推进的生态型培训园区,为宁波市产业发展注入强劲的人才动力。
整合多方资源促进多元协同
职业教育是宁波的“金名片”。要将发展职业教育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联动,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优化职业教育学校、学科、学生总体布局,建设一批高能级的产业学院,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联合高职院校、成人学校(社区学院)、社会机构等职业技能培训单位和各类需求企业,共同打造紧密协作的“职业技能培训共同体”。在政府层面,建立多部门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发改、人社、经信、商务、文旅、农林等主要经济产业主管部门,形成常态化沟通协商工作机制。在企业层面,成立产业培训服务联盟,由行业协会、产业园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组成,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人力资源供给。在师资层面,汇集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等专家和师资,组建各领域的专家师资库。在个人层面,针对中高职院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待业人员、新农人等不同人群组建相应的服务社群,提高服务精准化。
面向市场需求促进供需匹配
产教协同发展,是职业教育更加精准地对接市场需求的新思路。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优化课程设置以及提升师资水平,职业教育可更好地把握市场脉搏,为企业和社会输送更多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培训港实施各类进产业园区的“直通车”活动,让人才培训服务真正定制化、零距离。畅通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双方对接渠道,探索产教融合联盟的运作模式,形成专项工作机制,建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利益共有的职业技能培训共同体。
培训港建立常态化线上线下培训和招聘需求的收集通道,推进检查检测,杜绝“伪需求”,将经筛查的真实需求快速传输到培训机构。通过开展“职业院校品牌培训项目培育”和“社会机构(含企业)培训品牌项目优选”等系统性举措,促进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开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
强化数字赋能提高建设效益
与生产服务一线距离最近,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表现,同时也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要注重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通“讲台”与“操作台”、“实验室”与“生产线”的界线,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全力打造运营数字电商平台。培训港开发完善2C、2B端的微信小程序和App客户端,汇集培训和服务项目,配备项目详情页浏览、客服咨询、线上报名等电商服务功能。建设全功能后台综合管理系统,推进数字一体化,实现培训和人力资源服务等业务的全流程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培训港不仅是优质培训项目的集聚中心,更是地区培训信息的数据枢纽和“一人一技”终身技能培训的实践高地。培训港通过全面提升普通劳动者的文化素养与技能水平,已成为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领域的创新引擎和行业标杆。
未来,培训港将继续深化与产业界的合作,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宁波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系宁波市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