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燕
数字技术正在深刻影响各行业领域运营规则,同样对教育领域生态产生巨大冲击。我国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先后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战略要求。在上述语境下,高校应把握数字技术发展机遇,围绕教育资源建设、教学模式建设、教育管理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四个维度构筑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生态,以数字赋能推进精准育人、协同育人、智慧育人。
整合多元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散于学科教学场景、学生管理场域和各类媒介生态,各自独立发挥育人作用,而思政教师等教育工作者需要在不同场景中挖掘育人资源以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基于数字技术的各类资源整合平台则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拓展与丰富提供了支撑。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的互联互通网络,高校可系统地将思政课资源、实践育人资源、校园文化资源等多元资源类型纳入统一的知识图谱系统,为师生提供多样的个性资源。如中南民族大学搭建的“思创融合”数字平台,聚合了课程资源、案例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名师微课资源等,还支持分类标签和智能检索功能;在此基础上,中南民族大学充分结合本校育人特色设计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资源板块,充分满足师生在多重思政育人场景中的需求。部分高校的云思政平台还接入了AI动态抓取系统,可以自动整合并收录最新政策解读、社会案例、学术成果等内容,实现资源库动态更新。
另外,高校还可借助统一的数字技术接口实现跨校、跨区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如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建立的“跨省域高职思政课云上教研室”,首批联合了15所院校共同打通校际壁垒,推动不同院校特色育人资源整合共享,形成了“1+1>2”的资源协同效应。基于数字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聚合度和共享率得到提升,为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提供了资源支持。
增强思政课堂生动性感染力
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数字环境下,高校需主动迎合大学生信息接受特征,利用数字技术在思政课上导入更生动、更有趣味、更富有情感共鸣价值的教育内容。在思政课上,教师可使用多元的数字互动工具强化课堂反馈,激活课堂互动,以突破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例如,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议题时,教师可以使用雨课堂平台的投票功能、问答功能获取学生对该议题的认知与反馈,然后提炼出共性问题进行解答,以此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抬头率。
此外,许多高校开始布局建设VR思政课堂,利用VR的视听感官刺激和情景代入,将思政课从知识传递转向价值内化。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建设的“元宇宙展厅”,综合运用了虚拟现实、拓展现实、人工智能及各类先进硬件,在“重走长征路”体验课中,学生在佩戴VR眼镜进入展厅后便会以第一人称视角进入长征历史场景,体悟长征之路的艰苦卓绝、战士们不畏艰难的顽强毅力及指挥者的运筹帷幄。在课前课后衔接层面,思政教师可以利用钉钉、腾讯课堂等线上平台拓展思政课内容,如在课前通过平台发布课堂重点内容,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在课后设计小组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在线协作完成项目探讨等作业。
提高思政育人工作精准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面对当代社会语境下青年大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必须提升精准度,以精准思政提升育人质量。高校应针对“00后”“Z世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化、依赖网络平台等特征,建立以大数据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学生工作平台,整合学生发展数据以精准捕捉学生个性特征、价值取向、情感需求和其他特征,建立学生画像,以此为依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电子科技大学建立的“1234智慧网络育人平台”,将学工部门、教务部门及网络后勤部门等相关部门中的260类学术数据进行整合,再通过AI数据清洗后自动建立覆盖学生个性特征的学生画像,并根据画像为学生成长提供多元化的精准服务。在数据画像的辅助下,思政育人工作可从传统的经验主导转为数据驱动,进而实现育人工作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借助大数据模型,高校还可以实现对学生成长路径的精准预测或异常行为预警,从而及时采取干预举措。比如,当前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愈发多样,心理危机出现概率随之增长。对此,高校可利用大数据工具整合心理测评结果、社交网络活跃度、社会实践参与频次等关键数据并建立预警模型,若学生数据触碰数据红线则发出预警,提醒教师及时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立体化沉浸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发挥出隐性的环境育人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指引学生成长。高校可借助数字化格局将育人元素有机融入校园文化空间,如西华大学建立的“泛在化育人场域”,将思政育人元素嵌入校园各类数字应用平台,包括在考试成绩查询网页中嵌入诚信教育内容、校园班车预约界面上嵌入劳动教育相关动画、教学楼大厅电子屏中嵌入最新政策解读等内容,实现了思政育人元素在校园生活场景中的渗透。
此外,高校可借助校园数字传播矩阵传播主流价值观,通过“两微一抖”、小红书等数字传媒渠道建立立体化传播网络,覆盖图文、短视频、直播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并发布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例如,天津科技大学以“正能量+正青春”为主旋律,采用“微短视频+Vlog+动画短片”的混合传播形态传播校园文化,其内容贴合学生校园生活实际,具有引领性和趣味性,激活学生情感共鸣;同时,运营中心通过在线社交平台建立线上校园社区,鼓励学生投稿参与校园文化共创,激励学生在实践参与中不断深化对正确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认同。总之,高校可以利用数字传媒重塑校园文化格局,达成浸润式育人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响应了教育现代化发展对高校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也回应了数字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转型过程不止包含数字工具的应用,更涉及育人理念和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未来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构建人机协同的智慧化思政育人体系,从而激活育人工作的数字化活力,全面增强育人效果。
(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副教授;本文系2025年度浙江省社科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课题《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的内在机制及实践路径研究》,编号:25GXSZ025YB)